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地熱發電

【陸之駿專欄】為什麼台灣寧願用進口能源發電,也不發展本土的地熱發電?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台灣能源爭議不斷,從先前的核四、深澳電廠以及中油觀塘案看來,多都是因為環境議題而遲遲無法達到共識,不禁讓人想問有地熱發電條件的台灣,為什麼不選擇發展呢?
(責任編輯:徐子捷)
和台灣同處「太平洋環火山帶」,在 2015 年,菲律賓的「地熱發電」有 1,870MW,排名世界第 2;印尼 1,340MW,世界第 3。
而 「地熱發電」,是世界公認成本最低的發電方式。 施工成本雖高於天然氣、渦輪,但遠低於太陽能、燃煤,並且 「沒有」燃料成本 。(參見下表)
我們一直有種誤會,認為鄰近的菲律賓是「落後國家」。 事實上,菲律賓人口有 1 億,排名世界第 12。國內生產總值 (購買力平價)8,000 億美元,排名世界第 29。 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
在地熱發電方面,這個「大鄰居」,比台灣領先 30 年。台灣大約在 1970 年代取得美國同意搞核電以後,就完全棄置地熱發電的發展。
比起現在最熱門的綠電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的成本,只要大約 5 分之 1、20+%地熱發電遠比太陽能發電穩定。 太陽能發電,是「看天」發電。在北台灣,日照平均每日 2~3 小時,而地熱 24 小時。因此更適合作為「基載電源」。

選擇用什麼能源發電,是一個「國家戰略」問題

台灣自 1980 年代停止採煤後,能源幾乎 100%進口。這樣的能源政策,適用於一個「強鄰意圖統一」的國家嗎?道理甚明。 一旦海運被封鎖,台灣一星期就沒電。
地熱卻是「本土」的。
台灣停止採煤後,台電卻因循苟且,延用原本發電方式,並且寄厚望於美國支持下的核電。國家領導人 (包括蔣經國、孫運璿及以降歷任總統、閣揆),也沒警惕到這問題,不思「能源戰略」的調整,以致形成了今天窘境。
相對來說, 蔡英文政府是有心的,成立了國家級的地熱發電小組 。只是執行上是否能擺脫台電覊絆、時間上是否能夠來得及?這就有待考驗了。
BO 編按:台灣早在 1970 年代就已探勘出多處超過 150 度高溫的地熱田,也曾經是全球第 14 名地熱發電國家,但過去四任總統任期內都 無任何地熱電廠建立
直到今年三月,台電與中油才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宣布共同開發 2MW 的宜蘭仁澤地熱示範廠,其中包含國營會、能源局、中央地質調查所、工研院等其他專業單位的 「地熱國家隊」 成形,預計在下半年開鑿第一口地熱井,更希望能在 2022 年開始挹注清潔電力。

沒有留言:

方便性、能量密度、安全性、應用場景等各方面表現都更優異的奈米液流電池最終能打敗鋰電池嗎?

  當莫妮卡開著她的電動車前往母親家時,車上的電池指示器顯示需要重新充電。她在一個充電站停下來,在加油站刷了信用卡,把噴嘴插入車內,並在5分鐘內將400升用過的奈米液體換成新的。在她等待的過程中,一輛油罐車開過來為充電站補充燃料,交換數萬升充滿電的燃料。莫妮卡關上她的電動車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