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日本農業IoT技術新突破,世界首款多功能土壤感測單晶片亮相
【日本橫濱直擊】日本農業IoT晶片技術有新突破。日前, 來自日本神奈川縣一家以晶片研發為主的半導體廠商Lapis Semiconductor,在日本橫濱IoT Technology 2015 and Machmaking Program展覽上,展出了世界首款多功能土壤感測單晶片,在面積只有5 × 5平方公釐的單晶片大小內,整合酸鹼值(pH)、導電率(EC)和溫度的感測功能,克服了不同感測器訊號干擾的挑戰,而且不只能用於農業IoT,甚至也可做為防災環境監控應用。這項新IoT晶片技術更一舉獲得該展覽年度最優秀IoT科技大賞。
世界首款多功能土壤感測單晶片
由Lapis這家半導體公司推出的這款環境土壤感測器,在外觀設計類似於一般市售的酸鹼值檢測計,不過,在這個IoT土壤感測裝置內,主要嵌入了由Lapis所開發的土壤感測單晶片,在比1元硬幣還小的單晶片內整合土壤酸鹼值、導電率和溫度3種土質感測功能。
過去以來,農地土壤品質好壞,很大程度是與土壤酸鹼值和導電率有相當關聯,過高或過低的酸鹼濃度和導電率都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然而,以往如果要獲得精確的土壤檢測,往往得經過繁瑣的流程步驟,像是得先採集部分土壤,再送交到由政府或民間設立的農改場, 得由專門人員以檢測計實施檢驗後,再將結果寄送通知,等到申請者收到通知後,往往曠日費時。
而當改成直接在土壤內安插土壤感測器的方式,只要將裝有感測器裝置前端埋入土壤中,就可以開始追蹤監測,不只是省去過去複雜的檢驗步驟,甚至可做到每分鐘量測土壤的酸鹼值、含水量和溫度變化。
此外,根據Lapis官網的說明,不同於常見酸鹼值檢測方式是採取玻璃電極, 來測量溶液酸鹼值的作法,每次量測時都得要採集土壤才能開始檢測, 這款土壤感測器則採用離子感測場效電晶體(Ion-Sensitiv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ISFET),來做為土壤酸鹼度量測,甚至在晶片測量表面也以親水性物理薄膜構成,可通過電極表面優化,來提高量測的精準度。
荷蘭科學家展示以無線電波為超小溫度感應器充電
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Hao Gao打造了一個只有2mm²、重1.6毫克的溫度感應器,放在手指上的感應器就如同一粒砂大小,該感應器可透過特製的路由器,經由無線電波充電,可望解決物聯網時代下感應器供電的問題。
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e)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微型的溫度感應器,該感應器的電力來自於所身處無線環境中的無線電波,因此它不必插電,也不需電池,可望延伸到各種物聯網(IoT)應用。
在12月剛拿到博士學位的TU/e研究人員Hao Gao打造了一個只有2mm²、重1.6毫克的溫度感應器,放在手指上的感應器就如同一粒砂大小,目前該感應器的偵測範圍只有2.5公分,預計1年內可發展到1公尺,最終可達5公尺。
搭配此一感應器的是一個特製的路由器,路由器有一天線,能夠傳遞無線電波幫各個感應器充電,這些感應器除了只消耗很少的電力之外,也能在油漆、石膏或水泥下運作,代表它們可被整合到建築物中。
Gao說,未來的智慧型建築將充滿各種感應器並持續回應人們的需求,像是只有在有人進屋時才會啟動暖氣或開燈,但這樣的情景只有採用不需電池的無線感應器時才能夠實現。
Gao所設計的感應器也有一個天線可捕捉及儲存由路由器所傳送的無線電波,在電力足夠時就會自行啟動,開始測量周遭的溫度,並以不同的頻率將溫度資訊傳回路由器。
TU/e無線技術教授Peter Baltus表示,此一技術將可拓展至其他的無線感應器,諸如移動、燈光或溼度等,也能應用在支付系統、無線身份辨識、智慧型建築及工業生產系統,未來在大量生產下每個感應器成本可降至0.2美元。
訂閱:
文章 (Atom)
-
JX傳進軍德國家用燃料電池市場 價格僅現行1/5 回應(0) 人氣(63) 收藏(0) 2012/04/20 08:41 精實新聞 2012-04-20 08:40:51 記...
-
《太陽能》台電池廠應降低依賴歐洲 精實新聞 2012-04-20 18:49:36 記者 萬惠雯 報導 工研院IEK舉辦「台灣 綠色能源 產業 新思 維」系列研討會,面對歐債下,歐洲市場相繼削減 太陽能 補助,工研院IEK經理王孟傑指出,台灣 ...
-
躺在沙發上原來有這麼多危害! 辛苦工作一天,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當然要「嘩」的一聲投入沙發的懷抱啊!但專家提醒,愛當沙發馬鈴薯又沒有留意坐姿,不但無法達到放鬆目的,在長期不當壓迫頸椎下,更可能使惱人的三叉神經痛、暈眩、顳顎關節痛等5大健康問題找上門。因此,想要預防...
-
環境感知與情境理解的關係 環境感知與情境理解是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兩個層次,共同構成智慧系統對現實世界的完整認知。環境感知是獲取原始數據的基礎和前提,而情境理解則是在此基礎上,對這些數據進行更高層次的抽象、整合和推斷,賦予其意義,進而實現智能決策和行動。
-
在電影《駭客任務》中,人類被機器人當成生物發電的原料使用,雖然人體內的電並不足以供應能源使用,但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在我們體內有一種細菌能產生電能,甚至可能發展成另類的生物發電方式。 研究團隊針對厭氧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進行研究,這種在...
-
「作整合、作服務,如果只是比價,就不要玩了。」成功打進大陸國企生意的深圳市網眼智能科技創辦人程敏峰,從創客變為創業者,在大陸市場,有能力就會有伯樂,他找到新的物聯網應用,也開拓出小團隊也能接大生意的新路徑。 台灣有很多工程師想創業,但常止步於空有想法,沒有實踐、沒有資金,更...
-
經過10年的研究製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加籍教授沙德維(Don Sadoway)的儲能液態金屬電池樣機已經在麻省展開測試,樣機尺寸大致相當於一個集裝箱。這只是模型機尺寸,日後投入市場的產品可以規模更大,效率更高。 該電池也被稱為電網級電池,其功率強大,足以為一個社區提供電能...
-
從國外媒體 New Atlas 了解到,紐約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近日專門為偏遠地區研發出了一款低成本、便攜式、可降解的電池。這種依靠細菌驅動的燃料電池,外型還和巧克力有些相似。 ▲ 外型是不是有點像巧克力? 據了解,紐約賓漢頓大學...
-
電池技術的發展速度到底有多快? 摘要 電池技術的突破,也許能讓我們在2030年前看到能源系統的「新革命」。 電池技術的飛速發展有望加快全球能源轉型的步伐,並在解決人類的「氣候危機」。僅在2019 年上半年,對電池技術的投資就超過14 億美元,而對電池製造的大量投資和技...
-
隨著 3C 產品與電動車蓬勃發展,近年鋰離子電池需求量與日俱增,但隨之而來的電池回收問題也不容忽視,對此,芬蘭再生能源公司 Fortum 已透過全新回收技術,成功將電動車電池材料回收率從 50% 提高到 80%。
中國啟動全球首座鈉離子電網儲能廠
中國啟動全球首座鈉離子電網儲能廠,領跑綠能轉型與電池技術革命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儲能需求快速成長的背景下,中國於2025年正式啟用全球首座具備電網功能的鈉離子電池儲能廠「寶池儲能站」。此舉不僅展現中國在電池技術創新上的實力,也為未來綠能與儲能系統的發展指明方向。 寶池儲能站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