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大雁氣功

大雁氣功 - 顧名思義因模仿大雁的動作和習性而得名。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功法,基於道家哲學和養生理念。 功法透過陰陽變化、五行八卦及經絡氣路特性而編排。



Wild Goose Qigong Training Video [HD]: Jing Gong pre/post 1st 64 + #1 "Spread Wings"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人造樹葉 新款低成本太陽能

人造樹葉 新款低成本太陽能

 編譯/潘楠慕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太陽能設備,設計理念類似「人造樹葉」;這套系統架構簡單,且生產成本相對較低。

傳統的人工光電轉換方式,是已發展約四十年的矽晶(silicon)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使用的材料主要為矽材,利用陽光把水電解後產生氫;儘管矽材價格便宜且容易取得,但效率卻不高,且穩定性不足。矽晶太陽電池技術與市場,近十年來的市占率雖維持在九成以上,但其電池效率的提升已陷入瓶頸。

萊斯大學研發的太陽能設備,則由鈣鈦礦(perovskite)太陽能電池組成;鈣鈦礦是具有立方體狀晶格的晶體,可吸收光;陽光照射在這種太陽能電池上,可產生電能,這些電能為催化轉換器提供動力,把水分解並產生氧氣和氫氣。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缺點是容易受光、溼度和熱影響,但過去十多年來,這種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迅速提升;二○○九年時,這種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僅百分之三點八,但目前已提高至百分之二十五,效率已與矽晶太陽能電池並駕齊驅。

萊斯大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奈米》期刊(ACS Nano),報告指出,最新裝置是由兩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兩個一磷化鈷奈米觸媒電極(CoP Nanorod) 組成,把陽光轉換為氫氣的效率較高。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人造樹葉」最大特點是獨立運作以及防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封裝在聚合物材質的保護殼內,可以將該設備放入陽光直射的水中長時間運作,不會被水侵蝕損害,電極位於保護殼外測,可以持續將水分解。

此外,研究人員說:「我們的系統設計很巧妙,可以自給自足,循環運作。即使沒有陽光,也可以使用化學燃料繼續運作。這套裝置能把分解產生的氫氣和氧氣存放在單獨的儲存罐裡,並搭配另一部裝置,把這些燃料重新轉化為電能。」

這套裝置的另一個優點,是不需要成本昂貴的組件,例如鉑金,改以碳或其他材料取代;如此一來,生產設備的成本降低,更適合商業化應用。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改造後,創造出新型人造樹葉,不僅能製造氫燃料用於發電,也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例如藥物、化肥、合成氣體等其他化學化合物。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尚未出現模組化產品,以及可靠度、耐久性尚待改善,需要一段時間驗證,這項技術才能廣為市場接受,短期內不易獨立發展。業界人士認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不會直接取代矽晶太陽電池,但將以互補、加值的方向發展。

雲雀 日本首款氫氣列車

東日本旅客鐵路株式會社(JR-EAST,JR東日本)宣布,為達成「能源多樣化」的願景,將與豐田汽車和日立製作所合作,研發搭載氫燃料電池及鋰離子電池的混合動力列車;若進展順利,這部氫氣列車將成為日本首款不排放二氧化碳,並以氫能源驅動的商業化鐵道車輛。

這款列車名為「創新氫混合動力先進鐵道車輛」(Hydrogen-HyBrid Advanced Rail vehicle for Innovation,HYBARI),暱稱是「雲雀」,因為名稱縮寫的發音恰好與日語「雲雀」(Hibari)諧音。

JR東日本表示,新車的標誌將採用象徵春回大地的雲雀,車身則為藍色和水花圖案,代表氫燃料電池運作時產生的水。「雲雀」列車預計在二○二二年三月試營運,二○二四年投入營運,並在二○五○年達成零排放目標。

依據豐田公布的設計圖,「雲雀」號將使用四具豐田開發的燃料電池,列車操控系統則由日立負責。JR東鐵透露,第一階段投入的研發與測試費用,約為四十億日圓(約新台幣十一億元)。

雲雀列車共有兩節車廂,一節車廂配備兩組鋰離子電池,另一節車廂則搭載高壓儲氫罐和兩顆聚合物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是主要動力系統,即使在攝氏負十度的環境下也能運行。

JR東日本表示,新型列車最高時速為一百公里,續航距離達一百四十公里。雖然速度不如使用其他動力的列車,成本也較高,但這兩個問題可望隨著技術的進步改善;更重要的是,氫動力列車不會排放任何廢氣與二氧化碳,只會排出水,也不需架設電纜或變電設施,維護成本相對較低。

JR東日本社長深澤祐二(Yuji Fukasawa)表示,面對氣候危機,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各國的重要任務;使用混合燃料的汽車已開始流行,歐洲也已開始測試氫氣列車,日本必須急起直追。

深澤祐二也表示,JR東日本除了研發氫氣列車,也準備投資興建氫氣站;若時機成熟,還將導入氫燃料電池車與公車,最終目標是打造氫能源供應鏈。

氫動力概念機 空巴飛向零排放

航空產業最為人詬病之處,是製造大量碳排放;許多環保人士呼籲減少甚至抵制搭機旅行,使航空業面臨巨大壓力;據亞太航空協會統計,全球航空業每年約排放6.5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2%。

為了順應綠能潮流並緩解來自環保團體的壓力,全球各大航空公司已承諾致力提高燃料效率,目標是2050年時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最終目標則是零排放。

專家指出,氫能源技術的突破,有助實現零排放目標;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Airbus)發表3款「ZEROe」氫動力概念機,預計將在2030年到2040年間投入商業使用。

空巴發表的氫燃料引擎概念機共有3款,最大載客量為200人、最長飛航距離為2000海里;此外,這幾款飛機均採用機翼與機身融合的設計,以提供更大的燃料儲存空間,這是因為氫燃料的密度不如傳統的航空燃油,氫動力飛機須使用更多氫燃料,性能才能達到傳統燃料飛機的水準。

空巴執行長傅里(Guillaume Faury)表示,氫動力客機問世是商業客機歷史性的一刻,有望顯著減少航空業對氣候的衝擊。空巴零排放技術部門副總裁勒維林(Glenn Llewellyn)則宣稱,相關技術可望在5年內成熟,但由於氫燃料的價格仍高於傳統燃料,氫動力客機需在10年後才能應用於商業旅行。

勒維林解釋:「氫燃料成本會持續降低,我們預測,2030年時氫燃料的成本將比現在降低3成,屆時零排放飛機便具有商業可行性。」

勒維林表示,使用再生能源是航空業的趨勢,例如英國飛機製造商ZeroAvia也已展開氫燃料電池動力商用機的試飛,但「電池技術的發展速度不如預期,這也是我們轉向氫動力的原因」。

勒維林指出,空巴已經開始與航空公司、能源公司交流,因為這種改變需要跨產業和航空業內部的合作。想要以氫能源取代傳統燃料,需要投入巨額研發資金,唯有整體航空業、其他產業和各國政府合作,才能加速推動氫能源的應用。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形成同頻共振的使命場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形成同頻共振的使命場

使命是創始人的世界觀,是創始人對客戶價值、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本質的思考。那麼,對於企業來說,如何讓使命發揮更好的作用呢?

  • 要讓使命成為業務長期增長的基石。
  • 要讓使命成為你塑造每一個產品和服務的靈魂。一個好的公司,你會發現使命是無所不在的,每一個產品中都隱隱約約透出了對這個使命的理解。你的產品和服務是什麼樣子可能不是使命直接界定的,但它是使命的實體化表達!
  • 要善於用使命去贏得客戶,贏得投資人,贏得更多利益相關者的信賴。亞馬遜每年會寫一封致利益相關者的信,中間的每一段都在大談我們公司的使命是什麼、如何踐行這個使命。
  • 要努力運用使命去破解增長中的那些難題,甚至將它作為企業破界新生的本質動力。

去年年底,埃森哲(Accenture, ACN-US)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未來的公司競爭是使命的競爭。它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用腳投票時,除了關注原來的性能、性價比等要素外,已開始關注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組織的價值主張、正能量和使命是什麼。這一比例高達 64% — 65% 。英國的《商業周刊》有個結論:由於“使命”具有闡明目標、消除分歧、團結一致的“能力”,有使命宣言的企業獲得的財務回報,比沒有使命宣言的企業高出很多。使命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如何發現並表達你的使命呢?我請大家一定要把“使命”和“願景”兩個詞區別開。願景是一個公司想從社會獲得什麼,使命是一個公司想為社會做什麼。一個是果,一個是因,是從使命到達願景。

張邦鑫說他最相信一句話:“眾生為果,菩薩為因。 ”什麼意思?大部分人都去追求那個結果,而真正的菩薩會從因去入手。當我要去獲得結果,其實核心問題不在於果,而在於因。要想得這個結果,一定在因上下功夫。所以,高明的企業除了願景,還會用使命去賦予工作以意義,賦予工作以內涵,讓工作真正有根因、有動力,觸達內心。

如何真正地在我們的工作中,去發現使命呢?我再給大家一個相對容易操作的步驟,這個模型把剛才說的邏輯平面化了:

  1. 首先去理解你的利益相關者,用德魯克的一句話說:界定使命時,“誰是顧客”是首要問題。
  2. 那麼,對你的顧客,你要去理解他的需求是什麼,期望是什麼,動力是什麼,痛點是什麼。
  3. 進一步去思考,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的解決方案——獨特的、區別於競爭對手的解決方案是什麼?這個時候錯位競爭是可以用上的。
  4. 進一步去歸納,到底我們做的這個解決方案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
  5. 再挖一層,就挖到了基石假設上,基石假設要解決我們的價值的Why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的第一因是什麼?當你找到第一因的時候,使命表述也就呼之欲出了。
  6. 使命表述還有一個重要工作,作為創始人,你發現的使命僅僅是你個人的使命,如何把個人的使命轉化成組織的使命呢?你需要和合夥人、核心員工、管理層達成共識。混沌大學創新領教潘江雪說:“使命源於合夥人的最大公約數。”

發現使命的過程中,有五條標準:

  • 獨特性。是否在同業業甚至所有企業中,是獨一無二的,你是獨特地創造了一個讓客戶認同的價值。
  • 中心性。是不是你所有的業務,都在使命的實施範疇中。使命是不是你的企業所有業務的根本驅動點,起中心作用。
  • 持久性。使命一定要比戰略持久,使命不是輕易要去改的,它是企業長期增長的基石。
  • 簡潔性。德魯克說,“使命完全可以被印在一件T恤上”。它表達出來不是大段的話放在那裡,最好是說出來,讓大家記在心中。不光是你的員工、你的管理層,甚至你的用戶也牢牢記在心中。
  • 真實性。很多企業說很簡單,我想一個很好的、很漂亮的使命不就Ok了嗎? No。使命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真實性,一定要讓你的業務和使命匹配。很多企業有一個非常大的使命,其實做的是一個非常小的業務,你如何讓人家相信呢?除非你確確實實有這個想法,在踐行著努力著。

如何去表達一個使命呢?

美國一位在使命研究領域非常著名的專家蒂姆·凱利,有一本書叫《真實的使命》。他說,“使命是一個動詞而不是名詞。”使命是要使能的。它是一個動詞,加一個客體——可以是你服務的人、你做的事,還加一個形容詞——可以是你的客體未來形成的一個新狀態、新變化。我們可以看Google、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微軟、小米( 01810-HK )的例子,它們的使命都有動詞。

好,講到最後,張邦鑫非常打動人的一句話就出來了:

“發現使命只是建立一家偉大公司的開始,踐行使命才是成就一家偉大公司的根本。”

我們一直在談的使命,是從業務中來的、又回到業務中的一個過程。企業有兩維,一是做事用人,一是用人做事。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用人做事更重要。所以,構建一個使命驅動型的組織,真正讓你的使命發揮驅動作用,要讓它在組織的每個人中產生作用。

張邦鑫有一句話:“三流公司抓的是員工時間;二流公司抓的是員工大腦;一流公司抓的是員工心智。”三流公司通過一個個時間段的劃分,讓員工的每一個行動都在管控之下。二流公司則通過考核,讓員工和公司的價值觀相匹配。而一流公司,是讓每一個員工生命的意義和公司的意義聯繫起來,讓員工的心智和組織的心智聯繫起來,讓員工的使命和公司的使命同頻共振。

同頻共振的本質是形成一個以創始人為核心,首先輻射核心層,進一步輻射管理層,進一步輻射核心員工,再進一步將所有員工帶動起來的使命場。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強調組織氛圍的精神,越來越多的“管理者”在向“領導者”轉變,在強化他的領導力。其實,這本質上就在於使命。

馬克·吐溫說:“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日子,一個是你出生的日子,一個是知道你為什麼出生的日子。”當你知道為什麼出生,就會發現,你來到這個世界是有一個使命的,你的工作、生活都是充滿意義的。只有真正找到了你的使命,才會變得更有動力。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太陽能電池新技術發電效率翻倍

 太陽能電池新技術發電效率翻倍

張妮編譯報道
2020年11月02日

現在的太陽能電池多數是矽材料太陽能板電池,發電效率只有25%左右。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在最新公告中稱,他們研發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獲得突破性提升,接近66%。

目前市面上超過90%的太陽能板都是矽材料製成。矽光伏電池的好處很明顯,耐用,而且便於安裝,成本也很便宜。但是,這種電池的弊端也很明顯,矽光伏板電池效率很低,價格最可負擔的模型的效能在如安裝、朝向、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下不等,差不多只有7%~16%左右。


太陽能電池至今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可是即使是商用的矽光伏電池,也勉強才達到25%的發電效率,最大也超不過30%。

還有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為了增加矽材料面板的堅固性,大部份矽光伏太陽能板都是造成波浪形,而不是薄膜的形式,這也是導致發電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

研究人員意識到,要提高電池效能,採用薄膜的形式是研發的方向。基於矽材料的薄膜經過幾代的研發,效率已經從開始的13.6%逐步提升到21.6%,直到2018年,牛津實驗室的技術達到了28%。

可是這完全無法與這項最新的突破相比。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在發佈的研究成果公告中說,這項技術的關鍵在於怎樣阻止能量以熱量的形式損失。

公文說:「當陽光照射在太陽能電池上,材料吸收光子後產生電荷載體——電荷和空穴。熱載太陽能電池在電荷載體的能量以熱量的形式損耗之前,迅速地把它變成電能。阻止熱損耗是太陽能電池面臨的一項巨大的挑戰,這種新型電池的轉換效率有希望是傳統電池的兩倍。傳統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從2009年的3%,提升到2020年的超過25%。一個設計合理的熱載設備可以達到理論上接近66%的轉化效率。」研究人員現在還不明確這種技術何時能夠進入市場,也無法估計它的成本。但是該實驗室表示,這種技術已經接近實現商務可行性,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在固態照明、動態感測、機械驅動、高級的輻射探測、量子信息科技和光催化等領域也能發揮作用。◇

方便性、能量密度、安全性、應用場景等各方面表現都更優異的奈米液流電池最終能打敗鋰電池嗎?

  當莫妮卡開著她的電動車前往母親家時,車上的電池指示器顯示需要重新充電。她在一個充電站停下來,在加油站刷了信用卡,把噴嘴插入車內,並在5分鐘內將400升用過的奈米液體換成新的。在她等待的過程中,一輛油罐車開過來為充電站補充燃料,交換數萬升充滿電的燃料。莫妮卡關上她的電動車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