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
         (一)手三陰 
                   (1)手太陰肺經 
                   (2)手厥陰心包經 
                   (3)手少陰心經 
         (二)手三陽 
                   (1)手陽明大腸經 
                   (2)手少陽三焦經 
                   (3)手太陽小腸經 
         (三)足三陰 
                   (1)足太陰脾經 
                   (2)足厥陰肝經 
                   (3)足少陰腎經 
         (四)足三陽 
                   (1)足陽明胃經 
                   (2)足少陽膽經 
                   (3)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 
         (一)任脈 
         (二)督脈 
                 (「十二經脈」與「任脈」、「督脈」合稱「十四經」) 
         (三)衝脈 
         (四)帶脈
         (五)陽蹻(ㄑㄧㄠ)
         (六)陰蹻
         (七)陽維
         (八)陰維

人體十二經脈行運圖



      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肺 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 哮喘而醒。萱草補充: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會發覺,有慢性支氣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時症狀會比較嚴重在中醫來講是肺經之態。


---------------------------------------------------------------------

    手陽明大腸經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
 

  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 
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於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乾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


   足太陰脾經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已 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 血液品質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萱草補充:這個時段,正好是早餐從胃部排空進入吸收的階段,也就是脾主運化的 生理階段。

----------------------------------------------------------------------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於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萱草補充:古法有雲---午時乃人體陰陽相接之時,午時小憩有利於人體陰陽寧靜相接,以壽養生。

 


----------------------------------------------------------------------


    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胃部正當排空,需恰時進餐,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乾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迴圈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我們則稱:午後潮熱。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迴圈,喝滋陰清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


    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萱草補充:所以晚餐要吃的少,也是因腎經之氣勝而決定。

                                                                                                                                                                               
----------------------------------------------------------------------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 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 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 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 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


    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 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 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時內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



    足厥陰肝經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電池材料大突破 輕鬆跨越10萬次循環里程碑

電池材料大突破 輕鬆跨越10萬次循環里程碑

2016/7/27  張皓雲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rvine)博士生Mya Le Thai發現,將純金奈米線鍍上二氧化錳後,原先充放電循環最多僅能達到7,000次的電極材料,竟能突破10萬次循環,且蓄電量毫無衰退。若能順利運用在商用電池,則電池的使用壽命將可望大幅延長。這樣的驚人發現其實是意料之外的結果,UC-Irvine化學系主任表示,發現此材料的學生Mya Le Thai原先只是隨意測試,將奈米線附上一層極薄的凝膠層,卻意外發現在長達三個月的測試時間內,測試電極的充放電循環能高達20萬次,且蓄電能力毫無衰減,加工後的奈米線也更加強韌不易斷裂。
Mya Le Thai表示,加工過的電極不易變形,是更加可靠的材料選項,證明了以奈米線為基底的電極也能維持極長的電池壽命,應用在生活中並非夢想。
對於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動汽車等使用電池的裝置來說,此發現絕對是一大福音。尤其電動車輛一直無法突破電池壽命的限制,此技術若能進入商用階段,將能為科技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操作股脂期貨,你一定要知道的12 大獲利原則:

操作股脂期貨,你一定要知道的12 大獲利原則:
1. 順勢而為
每日開盤後
先觀望三十分鐘
要跟著大戶們
人為操縱股市的趨勢方向作盤
2. 不預設立場
盤面後的大佬們
會以多空雙八技倆
坑殺散戶
讓你以為台股會上漲時卻下跌
會下跌時則上漲
所以千萬不要預設立場
3. 不依心情隨便下單
每日操盤是參考
當日開盤後的三關價
和開盤後每十五分鐘
預估出來的總成交量
作為下單依據
當計算出某十五分鐘後
的成交量放大時,要做多
成交量縮小時,則要做空
4. 非急漲時不賣出
事先潛伏待漲
只有在大戶們急拉上漲時
才循序漸進
一口接一口地賣出
5. 非急跌時不買入
事先潛伏待跌
只有在大戶們急殺下跌時
才循序漸進
一口接一口地買進
6. 每天尾盤不做
下午一點十分至
一點四十五分不可下單
大戶會在尾盤時
人為操縱大盤
忽多忽空
無法判斷多空方向
做錯方向也無法改正
所以應該退出觀望
不再下單
7. 根據當天的趨勢
及量價變化嚴格操作
8. 先以三關價作為
高低點的下單依據
同時把清倉和停損
做為控制風險的兩大法寶
9. 下單勝率不到 90% 時
不可下單
10. 發現下錯方向
要立刻承認錯誤
割肉停損
把所有會賠錢的不確定因素
減少到最低
11. 千萬不要死不認錯
股脂期貨不像投資股票
股脂期貨操盤
只有破產沒有套牢
如果不願停損
就會從小陪變成大賠
12. 嚴禁重倉進行交易
因為一次單向重倉
失敗的結果
就是血本無歸
簡潔明瞭的獲利守則!

太陽能飛機 「陽光動力二號」完成環球首航

「陽光動力二號」降落阿聯酋阿布扎比,完成史上首次純太陽能飛機圍繞地球一周創舉。
該飛機由皮卡德(Bertrand Piccard)和博爾施貝格(Andre Borschberg)兩位飛行員輪流掌舵飛行。最後一程由皮卡德執飛。
阿布扎比也是「陽光動力二號」環球飛行的始發站。「陽光動力二號」共經17段旅程,跨越4個大陸,3個海域和2個大洋。

太陽能飛機


Image copyrightREUTERS
Image caption「陽光動力二號」由皮卡德(右一)和博爾施貝格(左一)輪流掌舵。落地阿布扎比後,他們向人群揮手示意。

兩名瑞士飛行員為此項目努力了十多年。
「陽光動力二號」的機身上共有1.7萬塊光伏電池,全部動力來自太陽能。這些電池在白天為飛機提供動力,同時在夜間為飛機引擎充電。


飛機的機翼長72米,而一架波音747飛機的機翼為68.5米。
陽光動力飛機重量為2.3噸,還不到波音747飛機300噸重量的百分之一。
這架太陽能動力飛機的平均時速為70公里。

技術難題


Image copyrightAFP
Image caption」陽光動力二號「在從日本到夏威夷的途中。

「陽光動力二號」 也創下了太陽能飛機最長的不間斷飛行記錄。該旅程由日本開始飛往夏威夷,路程為8924公里,共計飛行118個小時,五天五夜。
不過,由於此行中電池過熱,迫使飛行計劃中斷了八個月,在電池修複後才得以從夏威夷繼續。

Image copyrightSOLAR IMPULSE
Image caption飛越金字塔。

但這項試驗性的設計也展現了很多的技術性難題,例如飛機對天氣非常敏感。
比如開羅段的航程對皮卡特來說非常不平穩,因為沙特沙漠上空的氣流使飛機劇烈顛簸。

氫燃料電池交通載具 打造綠環境

氫能燃料電池以氫為主體,使用時穩定性高且低汙染,在經濟部能源局支持下,已建置氫能與燃料電池整合展示環境。讓國人認識氫能燃料電池在交通載具的應用實例,在能源局指導下,工研院和台經院日前(22日)在日月潭水社碼頭舉辦氫燃料電池交通載具體驗活動,見證台灣發展新能源的實力,擴大氫能燃料電池產品商品化的應用,放眼國際。
全球能源短缺,發展新能源成為先進國家的重要政策,蔡政府上台也將綠能產業列為五大重點推動產業。能源局指出,氫能與燃料電池為穩定潔淨之電力,具節能減碳之優勢,在國際上已廣泛運用在不同的發電裝置,包含大型發電機、新能源汽車、摩托車、3C電子產品之電力來源。能源局強調,台灣燃料電池產業已具備完整技術及國際競爭力,為遏止氣候暖化,配合政府推動減碳政策,台灣發展新能源產業已刻不容緩。
將氫燃料電池使用在大型交通工具,錫力科技特別安排「希望之星」號開放官員和民眾一起搭乘氫能源電動船,未來錫力科技將廣泛讓動力型燃料電池系統安裝在大巴、貨車、商用車,朝向使用氫能源燃料電池應用目標前進。
美菲德公司主推燃料電池堆高機,若應用於工廠可增加廠房潔淨度,現已跨足歐洲市場。博研公司則成功開發燃料電池電動摩托車及燃料電池電動腳踏車,更掌握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技術實力。
參與氫燃料電池交通載具的70餘位學生及一般民眾認為,氫燃料電池環保載具已具備商品化實力且值得推廣,期待未來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仿效日本、中國大陸及歐美國家加速建置加氫站。
主辦單位指出,台灣氫能燃料電池交通載具產業已進軍中國大陸及歐美市場,透過氫燃料電池交通載具的體驗,讓國人和政府共同攜手追求節能減碳帶來的綠生活。(經濟部能源局廣告)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盆景

矽空電池可望實現1,000小時續航力

矽空電池可望實現1,000小時續航力 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ulich)的研究人員近日展現在能量儲存領域的重大進展:這是矽空電池首次得以提供超過1,000個小時的續航力,幾乎可連續供電46天! 針對車用的鋰離子電池而言,矽-空氣電池是更有前景的備選技術之一。矽空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而可做得更小更輕。此外,矽空電池也很環保且有彈性,較不受外在環境影響。更重要的是:其製造材料並非稀土材料,而是矽,因而成本更低且能無限供應。 但你可能會覺得這一切太美好,不可能是真的。的確,這種電池也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點。矽空電池至今僅能維持短短幾分鐘的壽命,在很短的時間內,從電池而來的電流就會停止流動。 矽空電池壽命極短的原因一直無法確定。專家們認為問題出在矽陽極的隔離層或空氣電極。但試圖以改善電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成效並不大。最佳的成果是在離子液體的基礎上施加特定的電解液,這種方法可讓矽空電池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個小時。然而,這與為鋰離子電池開發具成本效益解決方案的想法卻又背道而馳。 尤利希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開始懷疑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原因:電解液——氫氧化鉀的水溶液在過程中用罄。因此,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泵系統,能夠隨時重新填充電解液。 「只要矽陽極接觸到電解液,電池就會發電」,尤利希研究中心研究人員Hermann Tempel解釋。透過這種方法,可讓電池在矽用盡以前保持活躍狀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實驗可達到1,100小時的續航力。一旦電極被用完了,還可以透過更換陽極而重新活化。 至於下一步,研究人員們正尋找一種能夠保持電池運作而不必持續補充電解液的方法。「我們必須抑制電池的自放電過程,」Tempel說。他目前已經有一種如何抑制這種效應的想法——在電解液中的添加劑可望有所幫助。「儘管電池仍然不盡完美,但現在我們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當人們必須做決定時

1. 有錢人追問、查證 問立場、查背景 每一則新聞、文章 會因為閱聽人的不同 而產生不同的想法及看法 常常可以產生兩種極端的評論 但在商業界或投資界裡面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各國的經濟學家常說 「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感冒」 實際上 全世界感冒了沒有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你感冒了 你需要的是看懂全球趨勢 每個國家的環境、政局、經濟不同 媒體的報導 往往是經過「刻意操作」 已得到收視率、廣告 新聞裡面隱藏的陷阱不只這些 擅長理財知識的理財專家 必定會知道 該訊息的前後文與背景關係 因為只有片面消息 是無法顯示出整體實際狀況 (圖片來源:123活動) 2. 聽到判斷要想 你基於誰的立場而說 近年來 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下跌 甚至曾被預估每桶要價 100 美元左右 但到了 2014 年 成交價一度跌至一桶 40 美元的低價 而此時 運輸、製造、塑料化工等 仰賴石油的工作便會傳出災情 其錯綜複雜的程度 是非場可怕的 但你卻沒想到 美國這樣大量消耗石油的國家 或是日本仰賴加工貿易的經濟體 因為石油的成本降低 而讓商業行為增加了更多利益 當然 市場瞬息萬變 不到最後不知道結果 但如果你能以 宏觀的角度去看狀況 理解這個石油報到的這個事實 對於未來的局勢你該感到樂觀 這就是有無正確掌握資訊判讀能力的差別 (圖片來源:nevsepic) 3. 縱向思考 橫向比較 在分析資訊的同時 你得掌握「縱向」與「橫向」 的思考方式 所謂縱向 是觀察時代的脈動 對於各種現象前後比較其演變過程 橫向思考指的是 與他人比較 找出彼此的優劣勢 為甚麼要學會縱向? 比起最終結果 事情的演變過程隱藏這更多真相 為甚麼要橫向比較? 透過與他認人的對照 更容易找到解決問的線索 當你學會合眾連橫的思考後 就會理解到 一些訊息只是假象 而真相就在 你從小地方逼近 就能見樹又見林 (圖片來源:bnext) 因為現在的資訊來源越來越多 你需要思考 才能知道這則資訊的全貌

開啟台灣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新扉頁 核研所技術授權九豪精密陶瓷公司SOFC電池堆技術

開啟台灣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新扉頁 核研所技術授權九豪精密陶瓷公司SOFC電池堆技術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720 15:32:36)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執行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發電系統技術,研發成效獲業界認同。九豪精密陶瓷公司爲國內唯一晶片式氧化鋁精密陶瓷基板之國際專業製造大廠,雙方攜手進軍SOFC關鍵組件市場,簽訂「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電池堆技術」授權合約,共同開創我國SOFC產業之發展。 核能研究所SOFC發電系統技術之開發與應用,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整建構從粉末至發電系統之技術能量,並積極促進國內SOFC產業鏈及產業聚落之連結與建構。九豪公司除持續致力於精密陶瓷產品的精進,並布局及切入3C、節能及綠色能源之開發與應用。九豪公司看好SOFC技術之發展潛力及其利基市場,於2014年從核能研究所技轉電池單元技術,現階段進一步規劃將產品的領域擴大至電池堆之開發與應用。核能研究所繼今年6月技轉「SOFC發電系統整合技術」予國內業者後, 今天再由馬所長殷邦與九豪公司陳董事長清金代表雙方簽訂「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電池堆技術」授權合約,開啟台灣SOFC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SOFC為目前各種化石能源轉換為電力的能源系統中,具有最高能源轉換效率之系統。此一與環境友好之綠能產業技術,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燃料多元化、高電能轉換率、低噪音等特性,為橋接化石能源至次世代能源的「低碳能源」技術,屬於節能減碳之關鍵產業。國際間自1960年代即積極投入SOFC技術開發,目前技術趨於成熟,透過驗證測試計畫,朝向產業化拓展。SOFC同時具有可模組化的特性,系統的規模大小從數十瓦至數百萬瓦都是可應用的範疇;當前歐美日所推出的產品,有供住家使用的 700 W~2.5 kW系統,供社區、超級市場、船舶、數據中心等使用的數十kW至MW級發電系統。惟各種不同形式的發電系統,是否能具有高電力轉換效率,其主要關鍵就在SOFC發電系統的核心 ¬-「電池堆」。電池堆在功能上為SOFC發電系統的心臟,不同形式的燃料在進入電池堆後,藉由電化學反應,無需透過燃燒反應,即可將燃料的化學能轉換為電能;簡言之,電池堆的良窳為SOFC發電系統成敗的關鍵。 核能研究所於2007年成功建置一組kW級電池堆,並持續進行相關技術之精進,包含:電池堆設計、高溫封裝材料、封裝程序、長時效測試、及材料性能之測試與分析,並藉由與發電系統之整合試驗,實務驗證電池堆之效能達先進國家之水平。目前九豪公司透過電池單元技轉專案的協助,及其本身在精密陶瓷領域精湛的專業技術,電池單元的效能持續精進,已達國際商品化的標準,且電池堆的市場需求及利基遠高於單一的零組件,故規劃將產品的領域擴展至電池堆之開發與應用。 藉由本技轉案之施行,產研間可做緊密的交流與合作,產品的質與量可齊頭並進,在國內建立從電池單元至電池堆製作之完整產能,做為開拓全球市場的基石。再者,透過此一技轉案,將有助於國內SOFC上中下游產業鏈及產業聚落之連結與整合,開啟台灣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新扉頁,為台灣的綠色能源發展做出具體貢獻。 息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台灣領先全球 發明可隨身攜帶的氣體感測器

科技來自於人性,也為了保護性命。 國家實驗研究院鑒於2014年高雄造成多人傷亡的丙烯氣爆事件,研發可隨身攜帶且提高感測範圍的「智慧型氣體感測晶片」。今天舉行「下世代奈米元件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智慧型氣體感測晶片技術」記者會。 技術領先全球 根據《中央社》報導,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組長薛丁仁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氣體感測器多用於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密閉空間內二氧化碳監控、駕駛酒精濃度檢測以及環境揮發性有機物監控。其體積至少都有一個手掌大,且只能偵測其中一種目標氣體。 而國研院在體積縮減與多功合一兩方面都取得了技術突破,領先全球。 國研院應用獨特半導體奈米技術,透過感測薄膜、奈米粒子及奈米孔洞來提高反應靈敏度,並以微縮技術讓感測晶片達到針孔大小,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開發出可感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甲醛等四種氣體的晶片。 晶片可裝置於智慧型手機與手錶中,讓民眾能隨身攜帶氣體感測器,警示自身有否暴露於高危險氣體之中。 (2014年高雄氣爆現場) 9薛丁仁組長表示,有別一般氣體感測器以「空間」為中心,國研院研發的這款晶片則以「人」為中心,達到行動偵測的目的;同時,未來還可以利用雲端技術,將民眾偵測到的高濃度危險氣體警示傳送到警察局、消防局等單位,達到防範未然的效果。 未來行動科技越趨發達,若將晶片應用於汽車安全預防系統,自動感測駕駛的酒精濃度將能有效避免酒駕問題,但這方面的應用有待研發單位與廠商洽談。 根據《中央社》報導,副主任謝嘉民說明,目前市售氣體感測器的價格約在新台幣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但「智慧型氣體感測晶片」的成本僅為市售的1/6左右,商業價值極高。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太陽能板鋪設 公路也是充電器

美國工程師史考特.布魯索(Scott Brusaw)和妻子茱麗葉(Julie Brusaw)雖然個性大不同,卻從平凡生活中激發創作靈感,將原本天馬行空的構想實現,打造世界第一條以太陽能發電、發光、充電的「智慧公路」。 二○○六年某一天,茱麗葉突發奇想:若能將全美七萬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公路換成太陽能板,就可以發很多電了!但史考特馬上潑她冷水:「妳只會亂想,不如直接抓個外星人回來算了。」 但史考特事後轉念一想,如果只靠太陽能公路發電,確實意義不大。若能結合路面照明、交通指示,甚至幫電動汽車提供無線充電,那就太酷了! 找到靈感的史考特立刻投入智慧公路的研發,最後發明出能鋪在公路上的太陽能電池板(Solar Roadway)。這種太陽能電池板由相互咬合的六邊形鋼化玻璃面板鋪設而成,能利用太陽能發電;鋼化玻璃從上往下分成五層,分別提供照明、電路傳輸、排水疏洪等功能。而且這些太陽能板大量使用回收塑膠,非常環保。 完成品測試成功後,夫妻倆計算過,只要將全美三分之一的公路改造成智慧公路,就能完全滿足整個美國的用電需求!更厲害的是,整條公路都是充電器,可以幫行駛中的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雖然一塊太陽能板的成本高達六千九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二萬元),但這種智慧太陽能版日前已獲得美國運輸部(DoT)的資助,打算把美國人視為「母親之路」的六十六號公路進行高科技升級。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電池也能3D列印 成大創新研發新成果

3D列印無所不印,但電池也可列印,就令人吃驚。成大材料系教授洪飛義、呂傳盛團隊突破各種技術上的困難,實驗完成3D列印電池,不僅簡化製程、體積小、效率也明顯提高,電池的電容量增加,充放時間亦更短,備受各界矚目。 洪飛義、呂傳盛團隊表示,電動汽、機車電池體積大又重,製程繁瑣費時,10多年來製程都沒有太多改變,近年來3D列印夯,其具備的省時、省耗材、迅速等特性,帶給他們全新的發想,何不研發3D列印電池?目前電動汽、機車電池其關鍵的電極製程至少4道工序,分別為粉末合成、粉末添加黏結劑並攪拌、粉末塗覆與壓延、烘烤,前後費時約24小時。3D列印電池利用飛秒雷射來融化合成的粉末,攝氏溫度上萬度的飛秒雷射在融合過程,將粉末添加黏結劑並攪拌、粉末塗覆與壓延、烘烤等3道工序一次搞定,原本4道工序簡化為2道,只需3分鐘。而合成粉末經雷射融合,一併生成了有可增加電容量的「介金屬層」,傳統製程則需再添加額外物質,以增加電池的電容量。 洪飛義分析指出,3D列印電池因雷射融合生成的「介金屬層」,可有效提高電池的電容量,帶來充電快、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堆疊是3D列印的特色,3D列印電池一樣可以堆疊,每一次堆疊,電容量也隨之增加,想要有多少電容量都可以自行堆疊與控制。3D列印電池不僅適合個(客)製化,由於列印所需的時間很短,也意味著大量列印電池的時間是有效率的,擺脫了3D列印不適合大量生產的刻板印象。 洪飛義、呂傳盛團隊投入新興的鎂電池研究多年,3D列印電池也選擇以鎂粉為電池負極材料,利用3D列印堆疊兩層鎂粉合成粉末,電池電容量可達600mAh/g以上,而採一般製程的鎂電池,電容量為500mAh/g。改以3D列印鋰電池,堆疊兩層的電容量為200mAh/g,一般製程的鋰電池其電容量為155 mAh/g。 團隊經過多次的實驗確認,3D列印電池能夠提高電容量,若是採用鎂粉3D列印電池,與鋰、錳、鎳等一般製程的電池相比,其電容量最高可提高3倍。3D列印電池的技術,必需結合粉體工學、冶金凝固學與電化學等專業知知識,非一般實驗室可以掌握;3D列印電池列印技術已在台灣提出專利申請,近期將獲證,材料系研究生洪嘉政的學業論文也會公開刊載創新的3D列印電池技術與理論。 呂傳盛則強調,搜尋相關的文獻與資料,並未發現3D列印固態電池的技術與相關論文,成大可說是第一個將3D列印導入電池製程,已與工研院南分院雷射與積層製造科技中心黃偉欽達成初步合作共識,期盼3D列印電池能夠問世,為產業界注入新氣象。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發佈 東旭光電搶灘登陸下游終端市場

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發佈 東旭光電搶灘登陸下游終端市場 北京新浪網 (2016-07-08 21:35)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友善列印   7月8日,東旭光電在釣魚台舉辦了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發佈會,推出了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烯王」。產品發佈會上,東旭光電不僅與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管委會簽署了「烯王」產線落地協議,而且還與美國凱途能源公司等下游應用端廠商簽署了研發及產業化合作戰略協議。   東旭光電與美國凱途能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此外,東旭光電投資負責人王忠輝和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王延峰還一起為新成立的「東旭光電-上海交大石墨烯研發中心」揭牌。   「該產品的落地,開啟了石墨烯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時代,證明了碳源匯谷石墨烯製備以及石墨烯包覆鋰電池正負極材料兩大核心技術的領先和成功,徹底打開了石墨烯在消費電子鋰電池、動力鋰電池以及儲能領域鋰電池的應用空間;標誌著東旭光電的業務第一次從B2B擴展到B2C,也預示著東旭光電石墨烯產業化正式拉開序幕。」王忠輝現場表示。   東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兆廷現場致辭   本次參加發佈會的嘉賓有東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兆廷、國務院參事、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李義春、亞洲電池協會秘書長王澤力、美國凱途能源公司能源董事長Johnnie Stroker等眾多政府領導和業界權威參加。   顛覆突破: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問世   產品發佈會上,隨著6位嘉賓將手同時按在啟動按鈕上,各界期盼已久的「烯王」終於揭開神秘面紗。這是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也是東旭光電推出的第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石墨烯產品。   烯王產品圖   據了解,該產品所使用的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性能十分優良,與普通電池相比不僅可在滿足5C條件下,實現15分鐘內快速充放電,而且該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可在-30~80℃環境下工作,循環壽命更高達3500次左右。通過發佈會現場測試,「烯王」充電用時15分鐘,是普通充電產品的1/24。   「鋰電池產業進一步發展呼喚石墨烯快充技術!」上海碳源匯谷首席科學家郭守武教授表示,解決鋰離子電池的快充,這是相關產品現在急需解決的任務之一,因此「烯王」所採用的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技術將給行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會後,郭守武告訴記者說:「『烯王』的推出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就是突破了國際上對『碳包覆磷酸鐵鋰技術』的技術封鎖。」   資料顯示,東旭光電子公司上海碳源匯谷是一家專注於石墨烯規模化製備、應用技術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可實現低成本、高品質、單層石墨烯規模化製備(年產量達噸級)的企業。其中試生產線製備的石墨烯單層率超99%、純度高達99.9%。   「上海碳源匯谷已開啟了石墨烯創世紀之門!」 郭守武教授告訴記者。   產業落地:開啟能源應用新時代   本次發佈會,不僅是一項石墨烯新技術的展示會,更是石墨烯技術實現產業化的宣示會。「烯王」發佈現場,上海碳源匯谷即與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管委會簽署了石墨烯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線落地協議。   東旭光電投資負責人、上海碳源匯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輝致辭   「『烯王』的落地開啟了石墨烯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時代。」東旭光電投資負責人、上海碳源匯谷董事長王忠輝表示:「該石墨烯技術是石墨烯在鋰電池應用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石墨烯業界翹首以盼的真正的殺手級應用。」   能源一直是困擾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核心問題,若解決新能源產業的「心臟病」,新能源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因此新能源產業呼喚石墨烯基鋰電池!   或許正是看到該石墨烯電池技術的能源革新前景,美國凱途能源公司、青島乾運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環綠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江蘇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偉芝延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肥中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眾多公司紛紛現場與東旭光電簽署了研發及產業化合作戰略協議。   此外,在產品展示區,記者還看到了石墨烯產品、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量子點、石墨烯基鋰離子電芯等多種其他石墨烯產品。   變革創新:東旭的石墨烯產業化之路   事實上,東旭光電是國內最早進入石墨烯領域的上市公司之一。早在2014年,就與北理工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東旭光電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開展石墨烯新材料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等方面合作。   東旭光電-上海交大研發中心成立   此次發佈會上,東旭光電又與上海交大合作成立了「東旭光電-上海交大石墨烯技術研發中心」,進一步夯實了公司的研發實力。   王延峰認為:「今天雙方已經見證了一個跨時代產品的誕生,東旭和交大研發中心的成立是一個新的起點。」他表示,未來雙方將在會進一步加深合作,在後續石墨烯在儲能設備、塗層設備各個領域加強合作。   與此同時,東旭光電一直在推進石墨烯產業投入。截至目前,東旭光電已成立了以「旭碳新材+碳源匯谷」為依託的產業化平台和以「東旭華清」為依託的投融資平台,逐漸形成了「內生+外延」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同時,還通過建立石墨烯產業基金加速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和併購優質石墨烯技術和資源。   國務院參事、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徐錠明表示:「從長遠看,未來能源不取決於對資源的佔有,而取決於能源高科技的突破。東旭光電在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率先進入了石墨烯應用領域。」   「石墨烯產業將是未來東旭光電發展的戰略重點。」東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兆廷自信的表示:「今天發佈的烯王電池產品只是我們在石墨烯產業邁出的第一步,後續我們將在更多領域拓展延伸,東旭光電將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向中國最大光電生產商的華麗轉型。」 詳全文 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發佈 東旭光電搶灘登陸下游終端市場-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708/17817709.html

南韓研製出世界最薄太陽能電池,厚度僅為人類頭髮直徑百分之一

據外媒報導,南韓已經研製出世界上最薄的太陽能電池「板」。這款或者應該稱為「薄膜」的太陽能電池只有 1 微米厚,具有很強的柔韌性,可以隨意纏在一根鉛筆上,比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太陽能電池薄幾百倍,研究者預計,該產品或對未來的可穿戴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這款超薄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者,來自南韓光州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Jongho Lee 表示:「我們研發的這款光伏電池不但非常輕薄,並且擁有非常好的強度和柔韌性,一般的彎折都不會對它造成損壞,並且在保證輕薄的同時,還能做到與現有太陽能電池同樣甚至更強的性能。」 據悉,這款太陽能電池之所以會這麼薄,是得益於一種名為「冷焊」的新技術。首先,光電材料會被嵌入一種帶有電極的柔性沉底上,之後,在攝氏 170 度的高溫下,科學家向柔性沉底施加一個短時的高壓,這樣一來,柔性沉底的非電極層就會融化,起到了一個臨時黏合劑的作用,將光電材料和襯底的電極黏合在一起。冷卻之後,黏合劑將自動脫落,這時光電材料和電極就直接接觸在一起,即完成了太陽能電池的製作。 http://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6/07/07150636/battery.jpg 其實,今年 2 月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就已研發出號稱「世界上最輕最薄」的太陽能電池。該款太陽能電池厚度為 2 微米,是這次南韓團隊研發產品的 2 倍。研究人員稱其輕薄到可以放在肥皂泡上而不破裂。但是,MIT 的這款太陽能電池在當時轉化效率還不是很高,而此次南韓科學家的研究則進一步優化了轉換效率這一問題。 MIT 和南韓的科學家都沒有給出產品最終投入商用的確切日期。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眾宇動力:氫能電池商業化突破者

 「人類社會必然走向氫能社會。」無論任何時期,眾宇動力企業團隊的所有人,以及每一位投資人都這樣認為。   眾宇動力是一家研發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氫能相關技術的科技公司。作為國內少有的突破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的企業,眾宇動力在2016年實現無人機燃料電池商業化,突破多旋翼無人機續航時長。   氫能取之不竭,且更為清潔。氫能技術研發在國內起步較早,1990年開始發展氫燃料電池技術,到1999年,清華大學已研製出中國首輛氫燃料電池汽車。但製備過程所需的氟化膜與催化劑,價格高昂,依賴進口,導致氫燃料電池無法商業化,始終停留在示範階段。而後國家能源戰略傾向於光伏、鋰電池產業,社會對氫能逐漸忽視。   起步   「氫能是真正的未來能源」,自2003年起在國外從事氫燃料技術研究的李驍,終於在7年後回國,建立了眾宇動力。「2011年,我和七個朋友一起湊錢,在武漢一間四十平米的辦公室里建立了企業」,李驍講述著初期團隊的經歷。在籌備第一筆研發資金時,項目第一個投資人找到了我們,李驍告訴記者,他們基於對氫能的共同看法,開始進行燃料電池技術研發。   燃料電池電堆是氫燃料電池的核心,當時國內並沒有足夠成熟研發技術,企業多年依賴進口,成本很高,成為阻礙氫燃料電池商業化的瓶頸之一。2012年底,李驍團隊突破了燃料電池電堆技術,並在性能、壽命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出來后,第二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副總經理李九鼎向記者講述團隊經歷,李九鼎曾在中能國源從事新能源工作,2011年加入團隊,「2013年初,安徽省投資集團介入投資」。「做出核心技術,路僅僅走了一半」,李九鼎告訴經濟觀察報,「制氫成本很高,即便技術上達到量產,做出來市場也不能接受」。   商業化阻礙   制氫實驗的催化劑材料來自鉑金等貴金屬,價格高昂;而製備中所用到的氟化膜,近年來生產成本不斷降低,但價格仍然過高。「只有將氫能首先應用到某個特殊行業,為解決行業特殊需求而將產量做大,才能分攤掉生產成本,再由此延伸至其他行業」。   為找到這樣一個特殊領域,李驍團隊開始摸索氫燃料電池的應用場景。「我們首先決定做通訊電源,用於手機中轉基站。」基站需大量而持續的供電,一直以來採用價格低廉的鉛酸電池,這類電池壽命短,維護成本高,三年時間就要更換一批,若以氫燃料電池替代,則可保證一次供電十年。   但氫燃料電池通過了基站的運營實驗后,並沒有被批量購買,「運營商表示不能接受價格,這個方向沒有走通」,李九鼎告訴記者。   而後,團隊決定做軍工用品,恰逢國內一些軍民融合中心的建立,李驍和李九鼎兩人走了很多地方,先後做出用於單兵作戰、邊境監控的氫燃料電池。   產品解決了特殊行業需求,逐漸被認可,直到2014年底,一名警察向李驍團隊詢問,「能不能為我們做一款無人機電池,無人機續航問題是個老大難」。   無人機續航   傳統無人機分為燃油型和動力型。燃油機航時較長,但帶來飛機不穩定性和運行噪音,尤其對於多旋翼機型的飛機,一直以來業內人更願採用鋰電池,而鋰電池的壽命衰減和續航性差早已是普遍問題,這也成了制約商用無人機發展的主要瓶頸。各地舉辦的無人機產品展會上,一旦有續航時間超過40分鐘的電動無人機,便被商家當做宣傳亮點,以奪目的字體,標註在廣告資料的最前頁。   相比鋰電池,氫燃料電池應用在無人機中壽命更長,充放電若干次后,容量幾乎沒有衰減;能量密度大於鋰電池三倍以上,由此而來的長航時,便拓展了電力巡線、森林防火等遠程用途,在應用場景上達到量變;電池耐高溫和低溫的工況條件,幫助無人機在任何氣候地帶完成飛行任務。「這或許是氫燃料電池最早得以實現商業化的領域,即便價格高昂,對商用無人機行業,仍有很大市場需求。」李九鼎告訴經濟觀察報,團隊為此引入一支無人機研發團隊進行合作研發。   幾個月後,一段視頻被傳到網上,點擊量很高,拍攝內容是一架多旋翼無人機的試飛過程,飛機平穩飛行著,在天空堅持了3個多小時。   這段視頻出自眾宇動力一位技術人員,「突然很多無人機廠商找上門來合作,有時一天四五個」,李九鼎表示,在將質量進一步優化后,團隊在2015年底推出了多旋翼機電池和固定翼機電池產品,經第三方機構檢測,航時分別為3.5小時和48小時。而後,眾宇動力與合作商進行產品批量生產,2016年初,率先實現了無人機燃料電池商業化。   在眾宇動力研發、推出無人機電池的這一年,能源界人士稱之為氫能元年。核能、儲能的污染和衰減問題,讓國家視野重新轉向氫能領域,對燃料電池乘用車的補貼額逐漸高於電動汽車,並加大了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資本市場上,氫燃料電池概念逐漸變熱,上市公司出現多股漲停,一些多年研究氫燃料電池的企業,耗費了大量研發資金,也開始申請並獲得創新項目費用。「五年時間,眾宇動力的研發費用超過5000萬」,李九鼎談到,「未來氫能會在更多行業突破商業化,國家的扶持力度增加,會讓商業化之路越走越順」。 詳全文 眾宇動力:氫能電池商業化突破者-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702/17737985.html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燃料電池催化劑唯一的上市標的企業

燃料電池催化劑唯一的上市標的企業 報告摘要: 燃料電池汽車即將迎來產業化階段。燃料電車汽車在環保、續航 里程等方面有突出優勢,被稱為「終極新能源汽車」。隨着成本 的下降,燃料電池車商業化拐點來臨。目前,國外燃料電池汽 車的整車成本已經在 40 萬人民幣以下,以豐田Mirai 為代表的 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開始了產業化的初步嘗試。在國外的帶動作 用下,以及國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的情況下,國內燃料電池汽 車也將迎來產業化的拐點。 較早布局燃料電池催化劑領域,或率先收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 化。基於燃料電池的樂觀前景,公司較早布局燃料電池催化劑 領域。目前,公司與上海汽車集團在燃料電池催化劑領域合作 研發已經三年。將會率先受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 公司為燃料電池催化劑唯一上市標的。目前,國內其他涉及燃料 電池催化劑研發的企業主要為武漢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新源 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但相比兩個競爭對手,公司具有產業化生 產的突出優勢,且為國內唯一的上市公司。 盈利預測:預計公司 2016-2018 年凈利潤分別為 9300 萬元、1.31 億元、1.63 億元,對應 EPS 為 0.36 元、0.50 元、0.63 元,當前股 價對應 PE 分別為 83 倍、59 倍、47 倍。給予公司「增持」評級。

高效率太陽能電池靈感來自玫瑰花瓣

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的科學家從玫瑰花瓣中找到了靈感——他們發現玫瑰花瓣中的表皮細胞具有更好的抗反射的功能,能夠用於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在發表於《先進光學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的研究報告——「花的力量:利用植物的表皮結構提高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光線採集」(Flower Power: Exploiting Plants' Epidermal Structures for Enhanced Light Harvesting in Thin-Film Solar Cells)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如何使用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模塑玫瑰花瓣的表皮細胞,在複製其結構後將這些模具壓印至光學膠中,使其直接固化至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進行此實驗之前,KIT光技術研究所(LTI)、微結構技術研究所(IMT)、應用物理研究所(APH)以及動物學研究所(ZOO)的研究人員們已經先針對不同植物物種表皮細胞的光學特性與抗反射效果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這些特性在玫瑰花瓣的表現更好。在電子顯微鏡下進一步檢視,研究人員發現玫瑰花瓣的表皮呈現密密麻麻的微結構與不規則排列,研究人員因此決定將它壓印到太陽能電池的表面。 20160628_PV_NT02P1 在透明層上複製玫瑰花瓣的表皮結構,然後整合於太陽能電池前端 這個看似簡單的圖案轉移結果,為垂直入射光帶來了更高12%的電力轉換效率,以及在很淺的入射角時更進一步提高效率 複製的玫瑰花瓣表皮細胞,表現出優越的全向抗反射特性,不僅能減少表面反射至低於5%的值,同時,每一個複製的表皮細胞就像是微透鏡一樣,可在太陽能電池中擴展光學路徑,從而提高了光子可被吸收的機率。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新發現適用於任何太陽能電池技術,此外,他們也看好進一步結合其他植物的表面特性以實現最佳化。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石墨烯或改變行業 晶片將提速百萬倍?

石墨烯技術優點頗多,未來或成晶片主要材料 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片狀結構的新材料,它的厚度只相當於一個碳原子。可以說,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卻最堅硬的材料,也是世界上電阻率最小的材料。 由於以上特性,石墨烯成為了一種良好的導體,能夠用來製作光板、太陽能電池及透明觸控螢幕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還能減少噪音,進行電子基因測序等。 此次MIT認為石墨烯可以製造出速率極快的晶片,也是由於石墨烯自身的特性。 MIT的研究人員發現,石墨烯的特性可以使光的速率降低,從而產生密集的光束。由於這種現象和飛機超越音速時產生的“音爆”相似,故而被稱為“光爆”。 在光爆過程中,當運動的速度因為快於光而受到局限時,石墨烯中的電子會釋放出“等離子體激元”,這一現象能夠為超薄電腦設備的光基電路的研製打基礎。 眾所周知,傳統晶片的原材料主要是矽。但是,石墨烯比矽要好用得多。 用矽製造的晶片,結構是單層的,它們之間靠線來連接。這樣的晶片在傳輸資料流程大、距離遠的資料時,往往會耗費較多的資源,而且時常發生堵塞。 石墨烯則與之不同,它是六角型的、呈蜂巢晶格式的平面薄膜,傳導性極佳。因此能夠做到快速傳輸資料,提升晶片速率。 此外,矽基材料晶片的主頻與發熱量成正比,而主頻又是晶片性能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因此,許多晶片廠商為了控制發熱問題都會採取一些降頻措施。 目前,矽晶片的最高頻率在液氮環境下為8.4GHz,PC處理器的主頻為3-4GHz,移動處理器的主頻則在2GHz左右。 如果將石墨烯材料運用在晶片製造中,效果則會好得多。 與矽基材料相比,石墨烯的載流子遷移率在室溫之下能夠達到矽的10倍以上,在實驗室環境下則可以達到100倍,同時飽和速度可達矽的5倍。由於石墨烯良好的導熱性,理論上能夠使晶片主頻達到300GHz,並且功耗低於矽基晶片。 對於石墨烯技術作用於晶片的研究,目前至少能夠確定兩點。 第一,石墨烯原材料相對於矽基材料來說具有更好的特性,無論是速度、功耗還是可縮減性能。石墨烯技術可以被推進到8nm甚至5nm 的技術節點,這恰好是2020年之後的數位電路目標。 第二,石墨烯應用於晶片的方案切實可行。在實驗室中,許多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了此方面的技術,投入實踐也是指日可待。 事實上,石墨烯技術目前也受到了各方的重視。 石墨烯技術受到各方青睞,或改變晶片行業現狀 由於石墨烯技術具有諸多優勢,眾多科技企業已經開始對其進行了晶片應用方面的研發。 IBM一直是硬體領域中的巨頭,然而近年來,整個硬體行業的形勢下滑,創新成為重點。故而IBM也不斷嘗試著新技術,以期扭轉硬體行業式微帶來的不利局面,而創新的重點,就在於石墨烯技術。 IBM的主要計畫是提升晶片性能並縮減其尺寸,從而提升晶片效率。對於恰好能滿足這些要求的石墨烯技術,IBM投資了30億美元,嘗試對晶片進行革新,實現硬體業務的復蘇。 The Envisioneering Group的研究主管Richard Doherty認為,許多流過矽晶片的電力都轉化成了熱量,所以矽晶片的速度很難再有上升的空間。IBM方面則表示,石墨烯材料中的電子遷移速度是矽材料 的10倍。未來,他們會針對這一領域進行更多的研究。 此外,華為也在英國進行了石墨烯的投資。作為國產手機廠商中為數不多的擁有自己晶片的企業,石墨烯技術必將成為其重點研發的對象。對此,華為高級副總裁 陳黎芳表示:“我們在石墨烯領域的合作,將為未來資訊通信行業發展、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提供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支撐。” 在中國,石墨烯技術也同樣受到了重視。 幾個月之前,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三部委印發了《關於加快石墨烯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旨在引導石墨烯產業的創新、培育石墨烯行業進一步壯大,最終帶動材料產業的革新。 中國之所以如此重視石墨烯技術,是因為其極高的載流子速度、有限的散射、優異的等比縮小特性,使其成為電子器件和積體電路的首選材料。除了晶片行業之外,石墨烯技術還能夠在光纖通信、感測器製造、5G通信等重要領域中得以應用。 不過,石墨烯技術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第一,石墨烯的成本極高。 石墨烯的最高價格達到了5000元/克,在業內有“黑金”之稱。因此,一般的企業在資金方面無法進行研發,這也是為何石墨烯技術的玩家基本上都是三星、IBM、英特爾等巨頭的重要原因。 第二,石墨烯技術存在局限性。 石墨烯的生長是有嚴格的控制條件的,必須在絕緣襯底上定位,才能生長出所需管徑大小的半導體石墨烯。但是對石墨烯的生長進行嚴格控制的條件目前尚無法實現。 第三,無法實現大規模應用。 由於成本極高和技術上的局限性,石墨烯的生產仍處於實驗研究階段,並未在商業用途方面實現大規模量產。與之相比,矽基材料在成本和穩定性方面仍存在優勢。 其實,將二者結合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前,哥倫比亞大學曾研發出一款石墨烯-矽光電混合晶片。應用物理學教授Philip Kim認為,這兩種材料的結合具備了超快的非線性光學調製性能,這將為晶片、積體電路、高速光通信等領域打開新的大門。 隨著移動端的發展,PC端逐漸沒落。如果能夠開發出速度更快的晶片,將使更快的計算能力變為現實。這不僅能夠推動晶片行業的進步,還能夠推動人工智慧和認知計算的發展。儘管目前石墨烯技術仍存在短板,但是在未來,這項技術或許會為晶片及相關行業帶來一場革命性的改變。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奧地利微電子推出具備高精確度、超低功耗及小體積的新型溫度感測器

全球領先的高性能類比IC和感測器供應商奧地利微電子(ams AG,SIX股票代碼:AMS)推出一款具有業界領先整合性的數位溫度感測器,採用小型封裝且具備低功耗和高精確度。 全球領先的高性能類比IC和感測器供應商奧地利微電子(ams AG,SIX股票代碼:AMS)推出一款具有業界領先整合性的數位溫度感測器,採用小型封裝且具備低功耗和高精確度。 採用1.6mmx 1mm封裝的AS6200,在每秒4次採樣之測量速率下的標準電流為6µA,其數位化測量輸出可精確到±0.4°C。 工廠對整合在單晶片中的AS6200就溫度感測系統所需的功能進行了校準,因此用戶能夠輕鬆地將該感測器設計進空間受限或電池供電的產品中。 該設備由矽能感測器、類比數位轉換器、數位訊號處理器和一個串列I2C介面組成。晶片上的DSP可以進行所有線性化校準,並產生一個12位(0.0625°C解析度)的二進位輸出。 儘管AS6200具有高度整合,但僅消耗非常少的電流。1.8V-3.6V的操作範圍內,單個樣本的測量率中,AS6200只消耗了1.5µA。其轉換率可設置在0.25-8Hz之間。在更低的轉換頻率下,感測器的功耗也更低。在待機模式下,除了序列介面,所有晶片功能都將被關閉,因此僅消耗0.1µA(標準情況下)。 由於AS6200具備更小體積和更低功耗的特點,它可以為電池供電、行動及可穿戴產品製造商提供全新機會,使其能夠在新的產品設計中增添數位溫度感測功能,而無需考慮功耗和空間限制的影響因素。使用AS6200可幫助節省空間和功耗,因此諸如工業程序控制、冷鏈監測等工業及物聯網應用的設計也將得以改進。 奧地利微電子市場經理Christian Feierl表示:「在奧地利微電子專有的低功耗、高靈敏度類比製程支持下,工廠校準的AS6200體現了業內一流的整合特性,具備高精確度(±0.4°C,最大測量範圍為0°C-65°C)、低功耗、小尺寸(1.6 mm2平方毫米)的特性。」 該感測器的I2C介面允許同一匯流排連接兩個設備。該感測器還有一個PIN碼, 可專用於警報功能,當測量的溫度超過使用者設置的最高或最低溫度閾值時,將觸發主微控制器中的中斷信號。 AS6200即將投入量產。奧地利微電子ICdirect線上商城可提供產品評估板。如需瞭解更多技術資訊或索取樣品,請訪問www.ams.com/temperature-sensor/AS6200以及瀏覽影片。 奧地利微電子亦將於2016年6月21至23日美國聖荷西Sensors Expo,攤位1016展出AS6200。 關於奧地利微電子 奧地利微電子公司設計和製造高性能類比感測器解決方案。公司願景是透過更高級別的感測器解決方案提供無縫的人機交互,打造完美世界。奧地利微電子的產品主要針對高精度、寬動態範圍、高靈敏度、超低功耗需求的應用。奧地利微電子為電腦、消費、工業、醫療、行動通訊和汽車市場的客戶提供包括感測器、感測器介面、電源管理IC和無線IC在內的產品。 奧地利微電子公司總部位於奧地利,全球員工超過2,100人,為遍佈全球的8,000多家客戶提供服務。奧地利微電子在亞洲擁有600名員工,在中國大陸、臺灣、韓國、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處,並在菲律賓建有測試中心。奧地利微電子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瑞士股票交易所:AMS)。

Universal Robots協作型機器人應用方案「強勢登台」

丹麥人機協作機器人先驅「Universal Robots」,於德國慕尼黑AUTOMATICA展示其最新Universal Robots+及+YOU 計畫。透過各種隨插即用的應用解決方案,未來企業安裝 UR 機器人應用時,將會更加簡便,而與眾不同的免費開發者計畫,則提供強而有力的行銷與支援平台,促進 UR 機器人應用開發生態系蓬勃發展。 透過 Universal Robots+ , UR 將自行開發與展出可建構生態系的應用,將運用於其協作型機器手臂 UR3 、 UR5 、 UR10 。而名為 URCaps 的配件,其包括客製化硬體零組件、軟體插件或兩者混合,將擴展 UR 機器人性能。整體而言, Universal Robots+ 將有助於縮短建置時間、提升使用舒適度,並為各方降低成本。 Universal Robots 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 Esben H. Østergaard 指出,「 Universal Robots+ 造就無可匹敵的三贏局面,使開發者社群、經銷夥伴及終端客戶均可互蒙其利。開發商參與 +YOU 計畫、開發 URCaps 配件時,將獲得 Universal Robots 免費支援;經銷夥伴及終端用戶採用 Universal Robots+ 展出的 URCaps 配件後,因其隨插即用的特性,將減少應用開發與測試所需支出。換言之,我們與今日及未來的開發者合作,透過 Universal Robots+ 獲得高效能、安全、並已得到驗證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開發商與經銷商如何獲益 Universal Robots 企業技術支援經理 Stefan Tøndering Stubgaard 表示,「開發商獲得 Universal Robots+ 設計許可後,我們將透過當地分公司,提供 URCaps 測試及優化其所需的機器人,在僅供開發及測試 UR 相關零組件的前提下,也能以折扣價將機器人賣給開發商」。 開發商完成 URCaps 原型後,將送至 Universal Robots 檢驗, Tøndering Stubgaard 指出,「新產品在展示之前,我們會先確認品質,在完整功能測試中,確保 URCaps 能夠簡易建置及運作,並符合 Universal Robots 的品質標準」。 此外,開發商推出的 URCaps ,也能獲得 Universal Robots 認證。若要獲得這項額外品質保證,開發商則必須提出文件,證明該解決方案已順利在現實應用中運作。 開發商都有機會免費獲得 Universal Robots+ 展示, Universal Robots 同步也為開發商提供專業行銷平台,使其接觸於既有的經銷夥伴及不斷擴張的全球客戶網絡中,持續銷售各項產品;經銷商也能在這項中央平台得益,提供與取用專門為 UR 機器人開發的應用。整體而言,Universal Robots+就像一套工具箱,能為個別客戶需求量身訂做最佳解決方案。 ▇現在就加入 Universal Robots+ 社群 開發商僅需完成幾個步驟,就能在 Universal Robots+ 展間裡展示應用解決方案,可至 +YOU 社群論壇免費註冊,再遞交應用構想。若想成為 +YOU 社群成員,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遞交詳述開發中功能類型的初稿,可選擇以下 URCaps 類別: 終端效應器:各種手臂末端工具,如夾具、力量/力矩感測器、螺絲起子等。 週邊零組件:不屬於終端效應器的硬體產品,如纜線截停、保護罩、通訊模組、視覺系統、人機介面面板等。 軟體:包含使用 URCaps 軟體開發套組的軟體插件,例如模擬機器人系統或程式設計的電腦程式;或是第三方軟體的UR資料庫插件,如PLC程式套組。 2.開發商需提供既有支援服務,平日需在 24 小時內回覆。 3.開發商需架設內含有效聯繫資訊的網站。 經過 UR 的 URCaps 驗證後,開發商即可進入 +YOU 網路論壇,交流各種疑問與構想。所有社群成員也能獲得UR內部開發支援,在必要時協助開發更成熟的應用,並開放 URCaps 軟體開發套組免費下載。 ▇首批 URCaps 首批合格的開發配件將隨 Universal Robots+ 在 AUTOMATICA 展期亮相,其中一項新品來自加拿大彈性夾具與感測器製造商 Robotiq ,為視覺輔助的取放解決方案。 Robotiq 執行長 Samuel Bouchard 表示,「 UR 機器手臂可結合我們最新的攝影及視覺系統,建置於產線上只需五分鐘,架設、設定與操作鏡頭不需外部電腦,在機器人使用者介面上即可完成。我們在開發解決方案時,能滿足 UR 及客戶需求,讓任何人都能用更簡單、更快速的方式建置攝影及視覺系統。」 ▇新版軟體將縮短建置時間 新版機器手臂作業軟體也隨 Universal Robots+ 同時發表, 3.3 版更新 Profinet IO 裝置功能,與 Profinet 協定相容後,拓展更多機器人建置與活動領域。對此, Østergaard 表示,「新版軟體支援 Universal Robots+ 平台後,供應商的解決方案能完善連接至 UR 軟體」。 過往開發商應用與 UR 機器手臂之間的軟體溝通,得使用相對複雜的程式碼,對多數用戶來說既耗時又困難。而3.3版內含部分開放原始碼軟體,開發商軟體可作為外掛,大幅壓低客戶在現場建置所需時間,進而降低價格與潛在風險。

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建立重要里程碑,核研所技術授權愛迪生國際能源公司進軍國際市場

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建立重要里程碑,核研所技術授權愛迪生國際能源公司進軍國際市場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622 11:15:54)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參與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積極研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發電系統整合技術,已具國際市場推動潛力,今天由核研所馬所長殷邦與愛迪生國際能源公司周董事長宜國代表雙方假科技部正式簽訂授權合約,合作開創我國綠能產業未來發展。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係為了發展新能源、儲能、節能及智慧電能系統整合的科技能量,分為節能、替代能源、智慧電網、減碳淨煤、離岸風力及海洋能源、地熱與天然氣水合物等6個主軸推動。本次記者會的主角-「SOFC發電系統」係屬於替代能源主軸,由原能會核研所研究團隊研發。該研究團隊迄今已完成多項研發成果,陸續技轉國內零組件及系統業者進行組裝及測試,其系統發電效率可媲美歐美等先進國家研發水平,在國內並協助促成SOFC發電系統上、中、下游產業鏈之建構。因應世界各國投入重大資金進行新能源研發之際,國內從事能源多面向產業之愛迪生國際能源公司,在掌握國際能源市場需求下,著眼核研所成熟之SOFC系統技術,具國際市場推廣潛力,積極與核研所合作投入設備研發並簽訂授權合約,共創國內產業與開拓國際市場商機。 由於二氧化碳已被證實為地球溫室效應的主因之一,許多國家致力於發展高效率之發電技術。SOFC燃料電池可使用的燃料具多元性,與現有油氣基礎架構具高度相容性,為橋接化石能源至次世代能源的「低碳能源」技術。發電系統本身具有低污染、低排放、高電能轉換率、低噪音等特性,已成為全球寄望的綠色能源技術。核研所研發團隊在發電系統上已掌握從粉末→奈米觸媒電池單元→電池堆→發電系統等之完整關鍵技術,在國際間已取得充分的競合籌碼。現階段SOFC主要應用於定置型發電,例如:醫院、小型家用、基地台、社區、數據中心、養殖業者等自給式電力源。後續SOFC技術並可推展及應用至淨煤減碳之燃料電池複循環發電系統,以及將電力轉換為氣體燃料的儲能系統。目前東南亞及中東地區已有市場需求,是本系統未來建立國外市場的起步。因此,著眼於未來潛在的龐大市場需求,透過技術授權與技術移轉之產研合作,在國內建立SOFC產業鏈及產業聚落,帶動國內新能源產業及拓展國內外市場,落實政府以國家型計畫帶動產業升級之政策目標。 訊息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新式PV電池實現近100%的雙面發電效率

新式PV電池實現近100%的雙面發電效率 為了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大部份的研發(R&D)計劃主要著重於材料研究。另一種途徑是根據光學的設計考量:雙面電池的兩面都能擷取光源,同時還能顯著提高能效。 在日前於德國舉行的太陽光電展(Intersolar Europe)上,來自比利時的研究人員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利時奈米電子研究中心Imec根據上述的設計想法開發出雙面N型PERT(BiPERT)太陽能電池,可望達到幾近100%的雙面發電效率比(bifaciality)。 雙面太陽能電池不僅能捕捉落在太陽能板正面的光,同時也能擷取到達太陽能板後方的光,例如從背景、雲層與漫射光反射來的光,甚至是在日出或日落時的直射光線。雙面模組因而能較傳統單面模組產生更多的能源。根據已發佈的現場測試指出,取決於反照率值與雙面發電效率比,雙面增益可達到10-40%。同時,雙面電池還可整合於傳統的玻璃背板(back sheet)模組。在此配置下,就能使其從散射至背板的紅外線中獲益,以補償不足的背面金屬反射器,並能從電池之間的間隙反射光線。 Imec的雙面n-PERT電池BiPERT配置極薄(< 5 μm)的鍍鎳/銀(Ni/Ag)觸點,電池的兩面都沒有匯流線,使其形成高美學價值的對稱結構。由於得以從雙面增益、低成本金屬化序列中獲益,這種電池可望實現極低的所有權成本(CoO),而其多線互連的高效率潛力,則有助於降低光的陰影與所需的金屬觸點部份。 針對首批BiPERT電池(N型Cz-Si,尺寸:239cm2)進行的實驗,帶來了極高的雙面發電效率比。目則,從背面(39.8 mA/cm2)測得的結果為前面(41.2 mA/cm2)的97%(雙面值通常為80-90%)。再者,在標準測試條件(Standard Test Condition)下,僅使用前側照射以及非反射夾具,以GridTOUCH系統測得配置後部發射器的imec BiPERT電池,可實現高達22.6%的效率。 這些效率測量還不包括電池的雙面效率對於電池有效發電量的正面影響。再者,電池製程的最佳化以及導入前發射器配置,預計還將增加電池的效率以及所產生的能源。藉由這些效率與雙面效率值,可望以大約15%的有限雙面增益,使太陽電池實現大約26%的有效效率。 編譯:Susan Hong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菲利華:目前石英坩堝產品產量不大

全景網6月20日訊 菲利華(300395)周一在全景網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太陽能用石英坩堝產品還有生產,但產量不大。   菲利華主要從事高性能石英玻璃材料及製品的生產與銷售業務,其產品廣泛用於半導體、光通訊、太陽能、光學、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東旭光電:聯手國際石墨烯組織 發起產業基金將落地天津

東旭光電:聯手國際石墨烯組織 發起產業基金將落地天津 北京新浪網 (2016-05-30 09:59)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友善列印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30日訊 5月29日晚間,東旭光電發佈了關於與天津東麗開發區及中國國際石墨烯資源產業聯盟簽署合作協議的公告。   公告顯示,東旭光電將出資與天津東麗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公司(下稱「天津東麗」)及中國國際石墨烯資源產業聯盟(下稱「中國石墨烯聯盟」)下設基金管理公司共同設立烯盟(東旭·天津)石墨烯產業發展基金。   「藉助天津市的地域、政策、產業等優勢,結合聯盟的技術力量和國際資源,把握石墨烯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將加速公司的石墨烯產業布局。」東旭光電錶示,該石墨烯產業發展基金將助推公司整合京津冀石墨烯產業。   據了解,合作方中國國際石墨烯資源產業聯盟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由全球從事石墨烯製備和應用研究的大學、科研院所及國際範圍內的石墨烯重點應用企業、金融投資機構和協會等組成,擁有豐富的海內外石墨烯資源。東旭光電為聯盟的副理事長單位。   根據協議內容,聯盟總部將落戶天津東麗,每年舉辦至少一場國際高端論壇,邀請業界國際知名人士及相關領導參會;在5年內將聯盟做成國際石墨烯科技、金融、產業領域的交流平台,逐漸成為年度「全球石墨烯領域的最高級別盛會」。   產業基金落戶地的天津東麗不僅擁有地域、政策、產業等優勢,而且高度重視石墨烯產業發展。2015年12月,天津東麗已與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就石墨烯項目產業化達成合作意向,擬在石墨烯材料的研發、應用和產業化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力圖在當地打造石墨烯產業集群。   本次合作將推動天津石墨烯資源集聚和產業整合,屆時,東旭光電將分享未來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東旭光電石墨烯研發中心位於北京,並且是京津冀石墨烯產業聯盟的發起者之一,此次攜手國際石墨烯組織發起天津石墨烯產業基金將進一步鞏固其墨烯領域的領軍地位。」某券商石墨烯研究員分析認為。   近半年來,東旭光電近期加快了在全國布局石墨烯產業的步伐。今年年初,東旭光電就連續設立了三隻石墨烯產業基金。一隻設立在四川德陽,面向西南地區;一隻在設立江蘇泰州,輻射華東區域;還有一隻設立在海南海口,展望石墨烯海洋經濟。每地都依託產業基金形成石墨烯產業發展和創新的聚集地。   對於東旭光電石墨烯產業發展戰略,公司石墨烯投資負責人王忠輝強調,東旭光電不會毫無章法的廣泛布局,而是在現有基礎上,利用產業基金的撬動,在全國範圍內形成5~6個具有各自特色的石墨烯研發和產業化推進等方面的聚集區,並通過區域經濟的方式推動石墨烯產業的發展 詳全文 東旭光電:聯手國際石墨烯組織 發起產業基金將落地天津-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530/17316617.html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物聯智慧Turnkey方案擴大物聯網生態系

物聯智慧Turnkey方案擴大物聯網生態系 物聯網應用快速興起,電子時報鑒於台灣半導體與硬體製造生態系蓬勃發展,將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但仍必須結合軟體與雲端應用,才是真正「陽光、空氣、水」齊備,因此規劃召開一系列跨產業界CXO論壇。今年首場邀請物聯智慧(ThroughTek)以雲端軟體平台業者串接物聯網產業鏈的角度,搭配IC設計業及其他不同科技領域經理人,以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為討論重點,期待透過跨產業對話,激盪出物聯網不同的創新應用與商業合作模式。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產業所帶來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的變革,讓各行各樣都受到前所未見的衝擊,尤其是電子與半導體產業對IoT應用一直寄予厚望,並且投注大量資源開發相關應用。IoT趨勢之所以備受矚目,主要還是因為全球PC銷售量在2015年進一步衰退10%,連維持多年長紅的手機產業也難逃重蹈PC世代由盛轉衰的宿命,2016第1季即看到成長的疲弱態勢。這個由晶片大廠與作業系統所主導的時代,隨著摩爾定律預測失準,半導體製程技術演進顯露疲態之後,若僅憑藉硬體製造的優勢,將難延續台灣電子供應鏈與生態系統的時代風華。 IoT趨勢的崛起,因為潛藏市場規模力道驚人,2015年底全球的連網裝置(Connected Devices)已經超過49億個,琳瑯滿目的連網裝置讓人目不暇給,可惜不同作業系統形成屏障而無法互通,手機上的App又各自獨立,尤其是眾所矚目的智慧家庭與安防監控的應用,今天仍多是各擁山頭,產業間的合作與整合未見完成,形成目前智慧家庭普及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瓶頸。 電子時報為探究智慧家庭應用與產業的機會,邀請雲端平台業者物聯智慧分享其所提供的Kalay雲端平台如何協助硬體製造商布局物聯網。軟體與雲端應用所發展出對IoT產業的影響至深,可分別從台灣產業鏈的上下游與軟、硬體合作等方面深入探討。4月28日召開的「CXO論壇—物聯網供應鏈的關鍵商機」,除了物聯智慧之外,還邀請聯電集團、義傳科技、豪威科技等業者參與對談,並由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親自主持。 黃欽勇社長的開場引言即嘗試從探尋半導體產業透過軟體雲端平台來把握IoT大好機會的角度出發,他指出今天硬體製造所遇到的困境,包括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減,研發成本不斷攀升,硬體設計與軟體整合難度高,雲端技術快速發展,但產品卻不斷延宕上市時間,加上品牌的價值逐漸凋零,就連連續10年獲利不墜的韓系電視品牌,在2015年也不敵市況清淡而產生虧損。對於IoT時代的來臨,重視雲端平台與軟、硬體整合的趨勢,為產業界重新燃起希望,但是也帶來一連串的挑戰,個別廠家應對的策略也大相逕庭,所以可以預期的是:跨產業界的整合,在未來幾年仍會大行其道。 物聯智慧郭啟銘董事長首先介紹物聯智慧在Kalay雲端平台所投注的心力,當初為了滿足IP Camera產品與安防監控硬體廠商的跨平台網路連線需求,以智慧型的P2P連線架構為基礎,成功幫助客戶的產品進入終端消費市場,後期再加上先進的雲端運算技術,建構了一個全新概念的雲端平台,進而看到萬物相連後各種場域都需要影像監控應用的商機。物聯智慧因在處理難度高的影像串流技術累積許多經驗,廣受業界好評,成功地幫助系統晶片商及硬體商的產品縮短研發成本與時間,得以快速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 今天隨著Kalay雲端平台上市,物聯智慧已經成功連接超過1千萬個裝置,每個月透過Kalay雲端平台產生1.5億次的連線數,並且已經整合180個以上的SoC晶片,郭啟銘豪氣干雲的說,「物聯智慧已經是全球提供最多硬體裝置從韌體底層對接的雲端平台了。」 Kalay雲端平台深入與SoC晶片商合作 專注於提供影像應用解決方案 聯電集團資深處長黃克勤則分享最近在大陸市場看到白色家電與IoT整合的實驗性做法,一家大陸電子商務旗下的公司,利用低價Wi-Fi模組配合雲端平台給家用電器商,讓冰箱或冷氣機等家電可以利用家中無線路由器連接雲端平台,再透過手機App做遠端控制及管理應用,靠著低價搶市策略引人注目並造成風潮,成為大陸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的明星產品。 郭啟銘認為,以硬體為主的商業思考模式不是物聯智慧的策略,因為物聯智慧著重於建構一個相容於大多數的SoC晶片的雲端整合平台,而不會被單一品牌或晶片所侷限,只要紮實做好與各種晶片整合的相容技術,擴散到各類應用硬體產品後,裝置連線數才得以迅速的擴大,這是物聯智慧從市場上學到的寶貴的經驗。 雖然目前1千萬的硬體數量對晶圓廠等半導體產業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但是,物聯智慧的技術研發團隊所投注的苦心,一步一腳印從SoC晶片的整合做起,累積至今整合超過180顆晶片,不但能跨品牌,還跨各式作業系統,連整合困難度高的RTOS(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都有18顆的整合經驗,至此才真正看到雲端平台連接裝置量的起飛,這個長期的堅持與努力的工夫,屢屢獲得了晶片大廠青睞,因為整合的經驗多了,所以才能技術深厚,也做得快,使得晶片業者一旦有新的晶片誕生,考量Time-To-Market時效性,第一個就會選擇物聯智慧來做整合,生態系就此自然而然的形成,而且越做越大也越快,這個正向的循環,使物聯智慧的雲端平台獲得生意模式上的優勢,從越來越多的晶片廠與其客戶所合作的新機會的開展,證明了這個模式的成功。 PaaS與SaaS平台解決SoC生命週期縮減的難題 頁面 2 物聯智慧在SoC上整合的努力,吸引系統整合商與電子OEM代工服務產業的注意,之後透過輾轉合作,許多國際品牌開始注意物聯智慧的雲端平台與商業模式,紛紛探尋合作的機會,郭啟銘戲稱這個效應為「鄉村包圍城市」,有了1千萬的連接裝置的基礎後,待資料連接到雲端平台之後,利用雲端服務做資料蒐集及分析,無論是整合或是再提供更多元的加值服務,物聯智慧於是開始打造專屬的平台即服務(PaaS)與軟體即服務(SaaS)的平台。 物聯智慧從IP Camera等消費性電子產業與軟體解決方案起始,藉由影像監控與其他智慧型裝置互聯的技術,延伸到一個更積極的與雲端平台連結的方式,提供完整服務給所有的連網裝置,物聯智慧的這個雲端平台策略也是著眼於解決SoC晶片產品的生命週期已經被大幅度壓縮的困局。為了協助晶片組廠商最大化其利益,物聯智慧開發一系列的Turnkey解決方案,將Kalay平台功能模組化,能夠快速讓客戶依照不同需求快速導入雲端服務的應用。 物聯智慧根據與客戶間的緊密互動之後,開發Kalay雲端平台連結包括IP Camera、感測器、LED燈等裝置,對環境進行溫溼度感測,並進一步蒐集數據,再整合遠端影像監控系統,從物聯網最貼近生活的智慧家庭著手,整合的客製化終端應用產品包括影像監控攝影機、智慧門鈴、智慧照明、智慧家電等。 電信商看中家用閘道器做為IoT策略的重要布局 義傳科技吳建德總經理於席間提到,歐美主要電信商對IoT智慧家庭應用仍保守以對,因為一旦造成客訴或到府維修服務,馬上侵襲獲利與徒增信譽風險。電信商轉而對家用閘道器(Home Gateway)投注較多資源,因為對電信商而言,電信基礎架構是核心的業務,會先考慮以Gateway做為智慧家庭應用的起點,因為隨後的加值服務都會建構於此,所以吳建德認為軟體整合廠商是IoT價值鏈中的贏家,因為電信商礙於龐大規模與資產,經理人管理風格相對比較保守,所以需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以義傳科技的經驗為例,設計電信商規格的晶片是熬了7年才開花結果,但是一旦熬過艱苦的開發驗證期後,其訂單規模將遠優於消費性電子市場的螞蟻雄兵態勢。 此外,智慧家庭對電信商而言,其規格不像Wi-Fi或4G網路有諸如ITU、CCITT與W3C的國際組織可以訂定複雜的通信協定,電信商要單獨訂定智慧家庭的標準規格就變得比較保守,深怕思慮不周導致服務成本吃掉利潤,所以腳步緩慢。 郭啟銘表示,以物聯智慧是從消費性電子市場起步的純軟體廠商而言,電信商具有令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但是電信商因為各式各樣的生意模式與商業壁壘的限制,容易讓人望之卻步,物聯智慧雖然不是一開始就鎖定電信商為目標,但是因為有了晶片設計大廠的合作經驗之後,在智慧家庭領域中足足用功了一年半,才吸引到跨國性的電信商的注意,雖然現在還在小規模的合作,但是越來越多的電信商看得到物聯智慧技術團隊的能力,所以積極透過大型的系統整合商的合作,結合晶片設計與Turnkey應用方案的產品開發,是目前物聯智慧現階段積極朝電信商版圖躍進的重要一步,電信商一直在物聯智慧的客戶開發的雷達上,只要資源整合得當,電信商絕對重要的商業夥伴。 吳建德認為,電信商已經將物聯網做為未來重要的營運方向之一,電信商希望不只能提供聯網能力,還可以轉型蒐集、分析數據的服務,所以開始找尋最佳協作夥伴,但是礙於其服務成本非常的龐大,所以步伐相對保守。電信商對於透過IoT雲端平台來偵測與解決客戶端的售後維修服務,有非常大的需求。郭啟銘則指出,以物聯智慧與大陸電信商合作的經驗來說,透過系統整合商的設計,使用電信商的SIM卡帶動連網需求,是一個不錯的起步,電信商則是能夠賣頻寬服務,雙方合作的意願是一拍即合。 IoT雲端平台與省電SoC晶片的整合 幫助IoT裝置走到戶外 視訊與影音應用在智慧家庭領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舉凡社區保全、安全監控、家用對講系統無不需要視訊影像技術,這種多半以IP Camera為要角的應用,傳統上以靜置於一個固定位置為主,讓使用者透過雲端管理平台,執行遠端遙控、搜尋、備份或刪除影像等功能,必要時甚至還可以藉由雲端管理平台,控制諸如電燈開關等其他設備。 拜晶圓廠的Ultra Low Power和Extreme Low Power的製程之賜,影像感測器與SoC晶片業者如聯詠科技、豪威科技近期都積極推出低功耗晶片,以及一個0.2秒就可以快速啟動的RTOS作業系統的加持,積極想要翻轉IP Camera的靜態角色,透過幾顆普通三號電池的動力,可以支撐數個月至半年的使用,甚至可變形為行動影像裝置,開始走出戶外;或是在門口裝置磁吸式電子門鈴,透過連接Kalay雲端平台,當有人按門鈴,推播訊息及影像就會即時傳到屋主的手機。這類的消費性電子的系統有助於智慧家庭應用的快速拓展市場,滿足DIY與智慧家庭的使用者需求。如果可以配合電信商的Sim卡而啟動4G連網電信服務後,就可以隨時隨地提供個人的監控與保安的應用,新的機會也因此應運而生。 郭啟銘最後特別強調,智慧家庭是一個充滿創意的領域,物聯智慧恭逢其盛,在多年的練兵與努力下,練就連線建置、影像傳輸、事件觸發錄影、雲端存儲、裝置管理、資料蒐集及分析的功能,建立PaaS的軟體平台,隨著越來越多的智慧家庭及智慧城市的應用陸續開展,將有助於解決SoC晶片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的燃眉之急。 為了讓半導體業者快速布局物聯網的契機,面對以硬體+雲端軟體+服務才能產生價值的物聯網時代,代表著一個新的典範轉移,台灣擁有傲視全球的半導體生態系統與電子製造供應鏈,利用我們的在地優勢,將各種物聯網相關應用的晶片整合在一個獲得業界所驗證的Kalay雲端平台,建立互通機制,再輔以完整的Turnkey解決方案,能為新世代晶片產品縮短進軍物聯網市場的距離,快速打造物聯網生態系統。 創新是台灣未來產業的決勝點,物聯網將帶來更多技術創新的機會,隨著半導體、雲端服務和物聯網的整合,並緊密結合電子供應鏈與生態系統,正是開展新一波技術創新的好時機,從智慧家庭乃至於智慧城市的應用,以新創商業模式帶動台灣產業結構轉型,為半導體產業注入新的活水,找到成長的引擎,並且為台灣產業開創新局。

新型電池很有彈性,可透過太陽能供電

新型電池很有彈性,可透過太陽能供電 ================================================================== 這種新型電池又軟、又有彈性,而且還能太陽能供電,跟可穿戴簡直是絕配 一些像皮膚一樣的可穿戴設備 ——因為彈性和触感都很像真實的肌膚而可以舒適的帶著好幾天的那些傳感器和電子元件在CES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第一代這種“電子紋身”是由外部電源供電的。他們需要接收RF射線中的能量來對外部的RF讀取器做出反應。這種應用在近距離的時候是可以直接生效的,比如說你想檢查某人體溫的時候。 但是在其他任何情況下的時候,這些可穿戴產品都需要額外供電才能生效。這意味著需要用電池之類的東西來驅動它。但在目前的條件下,“電源”可以說是代表著輕柔、舒服、像皮膚這些特質的對立面的元件。我們管電源叫“磚頭”不是沒有原因的。 當我一年前與研究軟性電子學的John Rogers和他伊利諾伊大學的同事們見面的時候,他們給我看了一些他們一些新型電池的初期設計。這種設計本質上是把一個普通的鋰離子電池切斷成許多非常小的方塊並且用可伸展的電路連接起來製作一個可伸展的電池。 今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布的新研究裡,Rogers描述了他們設計最近的樣子:把用可伸展的太陽能電池電路連接起來的許多纖薄的、毫米級的固態鋰離子電池構成的陣列放置在柔性基底上,然後折疊起來,這樣在最終的設備中太陽能電池板就能保證堆疊在電池之上。他用來演示這項新技術的設備是一個由熱敏元件和NFC無線模塊組成的可以測量和記錄溫度並且在必要時能將得到的數據傳送出去的設備,而電池組是它的一部分。Rogers的團隊測試的志願者在騎行和洗澡的時候測試了這個設備。這個纖薄柔韌的電池可以在不影響太陽能發電性能的情況下伸展30%之多,Rogers表示這意味著用戶在使用的時候會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太陽能板下種香蕉

【公視peopo公民新聞 程德昌/屏東】屏東縣政府自105年4月6日成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致力於縣內多元再生能源推動,於今接待美國在台協會經濟組組長Josh M. Cartin參訪全國首座浮動型太陽能發電設施大武丁滯洪池,環保局長魯臺營表示此座浮動型商業模式僅台灣與法國二地,太陽能板裝置於水面,透過水氣降溫有助於效能提昇、也可減少水庫的蒸發14-15%,未來將廣泛應用於其他水域。 來自美國的Josh表示美國有相當多的水庫,因此對於太陽能板裝置於水面,除可發電還可防止水庫的蒸發功能十分有興趣。太陽能業者代表李國壽表示浮動型太陽能板造價成本較地面型高,但現階段躉售電價僅以地面型計價十分不合理,環保局長魯臺營表示將繼續向中央政府爭取,促使本縣投入更多創新綠能產業發展。 本日除安排參訪大武丁浮動型太陽能設施外,並於來自各地的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成員一起參觀農業結合光電之農業大棚,陳貴光董事長已於光電大棚成功種植可可、水果玉米、小黃瓜及草莓等作物,今於眾人見證下合力採收肥美的香蕉,魯局長表示本縣推動農業大棚係為克服天災、鳥害及蟲害. 光電為農業附屬設施,屏縣府已着手訂定農業設施附屬太陽能光電審查作業規範,再生能源聯盟、立法院環衛委員代表對於屏東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十分肯定,並也期待未來法令能落實,以達光電大棚正面效益。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Hitachi推出新型客服機器人Emiew3,能與其他同型機器人共享資訊

Hitachi推出新型客服機器人Emiew3,能與其他同型機器人共享資訊 日立日前在東京發表新型人形機器人Emiew3及機器人IT平臺,用來提供商店和公共場所的自動化顧客服務,新型Emiew能夠辨識需要幫助的顧客,並自動上前提供服務,還能夠與其他同型機器人分享資訊,故障時也能遠端取得恢復指令,以重建服務。 日前,日立(Hitachi)在日本東京揭露旗下新型人形機器人Emiew3,以及機器人IT平臺,而機器人Emiew3主要在商店和公共場所提供自動化顧客服務和周遭環境引導,類似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推出的機器人Pepper。 日立在2005就推出了Emiew系列機器人,採用先進的通訊功能來提供服務,在2007年又推出Emiew2,提供顧客指引服務,且Emiew2可以自主移動、從嘈雜的背景聲音中分辨出人類的聲音、從Web存取資訊以辨識物體,以及使用室內網路攝影機當作眼睛來找出物品。 而新型的Emiew機器人除了擁有舊型機器人的功能外,更進一步加強了提供顧客服務的效率,日立在Emiew3機器人中建置一個機器人IT平臺,來連接雲端智慧處理系統和遠端操作系統,以提供顧客服務。 其中,雲端智慧處理系統讓機器人可以辨識聲音、圖像和語言等,且透過人類移動和網路攝影機的環境識別,機器人可以辨識需要協助的顧客,並主動上前提供服務,而聲音和語言處理技術則允許機器人在有背景噪音的地方,也能辨識和翻譯人類的聲音。 遠端操作系統可以監控和控制在不同地點的多個機器人,並允許Emiew3可以和其他同型機器人分享資訊,以確保服務能順利進行。另外,新型機器人也提升了操作可用性,當機器人發生故障時,可以從遠端地點取得恢復指令,並迅速重建服務。 此外,Emiew3高90公分、重15公斤,而為了能夠跟上人類走路的步調,新型機器人移動的最快速度為每小時6公里,且在行走時能夠克服地面15毫米的高低差,如果機器人倒了,也會自己恢復站立的姿勢。日立表示,目前Emiew3和機器人IT平臺仍在概念驗證(Proof of Con
cept,POC)階段,日立與用戶正在測試各種情境與環境下的機器人服務。 (圖片來源/日立)

理大研新電池 大減太陽能發電成本

理大研新電池 大減太陽能發電成本 | 理大研發最新鈣鈦礦/單晶硅叠層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全球最高,料減發電成本。 最勁太陽能電池誕生!理大近日成功研發全球最高能量轉換效率的鈣鈦礦/單晶硅叠層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高達25.5%,遠高於2009年鈣鈦礦電池面世時的3.8%;樂觀估計發電成本可由現時硅基太陽能電池的每瓦3.9港元大幅下降至每瓦2.73港元,而發電場造價亦可望由每瓦1.5美元(11.6港元)降至1.1美元(8.5港元)。 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徐星全指,今次研發採用三大創新方法,包括利用化學反應及氧低溫鈍化程序,減少鈣鈦礦穩定性的缺陷;並改善電極層,增加透光率吸收能量;同時電池表面有仿生花瓣薄膜減少表層反射率,助捕獲更多陽光。目前電池仍處於研發胚胎期,壽命約4,000小時,距離正式推出巿場仍需最少數年時間。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石墨烯引爆技術革命,商機上兆美元

石墨烯引爆技術革命,商機上兆美元 2016 年,石墨烯每公斤售價可望降至 200 美元以下,將使市場接受度大增,加速在智慧手機散熱膜、抗腐蝕塗料、電池等應用大量商用化進程。 「預期 2016 年石墨烯每公斤價格可降到 200 至 150 美元。」Angstron Materials Inc.(簡稱 AMI)創辦人暨執行長張博增接受本刊專訪時,明確指出石墨烯將達市場可接受的價位,且邁入大量商用化階段。 2014 年,全球首款內建石墨烯散熱膜的南韓品牌智慧手機問世,就是採用 AMI 投產的石墨烯。這家南韓手機品牌大廠,計劃等到石墨烯每公斤價格從 2015 年 250 至 300 美元,於 2016 年調降到 200 至 150 美元之後,開始於產品線大量導入石墨烯散熱膜。 售價驟降 手機導熱材料率先導入 「等到石墨烯每公斤的價格下降至 200 美元以下,石墨烯首款大量商用化的應用就是手機導熱材料。」張博增透露,手機運算效能愈來愈高,對散熱需求也與日俱增;所以單價降至市場可接受的範圍之後,就會愈來愈普及。由於石墨烯的導熱係數是目前人類已知材料中最高的,所以逐漸被使用在導熱或散熱的領域;加上智慧手機愈做愈薄,原本傳統智慧手機散熱膜採用的塗料厚度是 24 微米,用石墨烯可能只有 5 微米;也就是說,未來智慧手機設計要更輕薄,關鍵非石墨烯莫屬。 瞄準石墨烯材料的特性,未來在智慧手機散熱膜、鋰電池、半導體等應用的龐大商機,三星、樂金、Google、IBM、華為等國際科技大廠,早都砸下重金投入石墨烯技術研發;同時也在產品線內大量應用石墨烯散熱膜,將之安裝在手機內部的電路板,幫助處理器散熱,導熱到外面的機殼。 2015 年 10 月,華為宣布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研究石墨烯應用。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指出,現在矽的製程極限是 7 奈米,已接近臨界點,未來 10 至 20 年內將爆發一場技術革命,未來最大的顛覆事件,就是石墨烯取代矽的時代來臨。 石墨烯材料的獨特性,也讓美國、中國、南韓、日本、馬來西亞及歐盟紛紛挹注龐大資金展開相關研究與技術布局,其中,中國《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畫》中,已將石墨烯做為前線新材料重點發展之一;並在 2015 年底將石墨烯納入《新材料產業十三五發展規畫》中。 過去,儘管有那麼多科技大廠、甚至各國政府傾力發展之下,全球多達數千項的石墨烯專利,卻不見石墨烯材料大量商用化,正是因為價格過於昂貴。 「2、3 年前,單層石墨烯 1 公克就要價 250 美元,要拿樣品給終端應用的系統廠商測試,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安炬科技董事長吳以舜回憶當初推廣石墨烯吃閉門羹的窘境。 石墨烯供應商都明白一個殘酷的事實,石墨烯要大量普及,單價必須市場能接受。 在張博增及其管理團隊戮力之下,全球員工數不到 30 人的公司——AMI,可望搶先在 2016 年,率先讓石墨烯達到每公斤低於 200 美元的目標。 考量氧化石墨烯的廢料有環境污染問題,需要專業化工廠共同克服;另一方面,也希望石墨烯供應鏈成形,張博增先於 2012 年回到桃園設立後段工廠,這家工廠 2013 年成為全球首家獲得 ISO 9001 認證的石墨烯工廠,後來又找上位於台中的化工廠合作,移轉 AMI 技術,由這家化工廠協助前段氧化石墨烯製程代工。 有了盟友加入,AMI 無論量產與降低成本的進度,都比預期大幅超前,並在 2014 年接獲來自智慧手機散熱膜、輪胎與腳踏車的複合材料、抗腐蝕塗料等不同下游應用廠商的訂單。 隨著石墨烯價格下探,也將延伸至更多元化應用。張博增認為,等到石墨烯每公斤降至 150 美元,在抗腐蝕塗料的市場接受度將大增;若降至每公斤 120 美元,則可能提高在超級電容的市場能見度;至每公斤 100 美元時,將有助擴大在電子元件的市場滲透率。 但現階段要能進一步擴大石墨烯應用,配方、表面改質(例如製作成片狀、捲曲或一朵花的形狀)將成關鍵。 「沒辦法做表面改質,客戶用不上。」吳以舜強調,每種類型應用對於石墨烯的層數或片狀、捲曲要求不同,要讓石墨烯的配方、表面改質到適合不同應用,這裡面就很多學問,也是很多石墨烯廠商申請專利的重點之一。 Graphene Applications_wealth0122 應用遍地開花 個別企業很難通吃市場 因為石墨烯是粉末,很細、很輕,密度非常低,甚至可以飄起來。吳以舜舉例,要把石墨烯混到不同異質產品裡,要放多少?如何放?實驗階段面臨很大挑戰。 安炬科技開發的石墨烯噴漆,已成功應用於發光二極體(LED)燈具背後的鋁製散熱鰭片。吳以舜舉例,現在噴漆也是石墨烯愈來愈常見的應用,噴到 LED 燈具背後的鋁製散熱鰭片,可提高燈具均勻導熱的效果。「在鋁製的散熱鰭片上,噴上石墨烯材料,可提高導熱效果 8 至 15%。」 但噴漆是否可以很好的附著在物體上面,並不是單純把石墨烯摻到漆裡就可以,這與配方與表面改質都有關係。「每一種應用就是需要完全不同的配方,能不能很容易的改質,與石墨烯廠商對於石墨烯材料及特性的掌握度息息相關。」吳以舜說。 也因此,石墨烯供應商必須嘗試與不同的下游應用廠商,合作調配石墨烯的配方,這樣才能讓下游應用廠商直接使用。例如 AMI 正與台灣輪胎與腳踏車的複合材料、抗腐蝕塗料等應用廠商,一起開發產品。 石墨烯擁有諸多獨特特性,未來應用在不同領域,將有更多想像空間。例如石墨烯是導電最好的材料,抽成絲在外面包一個聚氯乙烯(PVC),就變成電線,屆時,傳統電線都可被換掉。 採用石墨烯材料製作成的電線,體重不到傳統銅線的十分之一,又輕又堅韌不會斷。只要價格再接近銅價,將是很好的應用。「全球使用的電線量,你可以想想這是上兆美元以上的產業。」吳以舜估算著。 現在美國一家 3D 列印上市公司也和安炬科技技術合作,利用石墨烯材料製成的膠來做印刷,這種膠可列印出電線。另外,「將來戰機裡面的電線如果用石墨烯,飛機重量就少 10%,那飛機就能多載一顆飛彈了,這都是想像。」吳以舜笑著說。 看好石墨烯在電池領域的前景,張博增計劃成立專門做石墨烯材料的電池公司 EnerG Nano,目前正在募資。 而南韓樂金化學準備在中國投資建置一條石墨烯電池生產線;西班牙石墨烯製造商 Graphenano 與西班牙科爾瓦多大學合作研發首例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電力儲存量將是目前市場上最好電池產品的 3 倍,安裝在電動車上最多能行駛 1,000 公里,且充電時間不到 8 分鐘。 但儘管科技大廠擁有龐大資源,吳以舜、張博增都不認為這代表這些科技大廠,就有機會可以在石墨烯商用化捷足先登。 「牽涉到技術的東西,不是哪家公司想主導就能夠主導,因為並不是有錢就可以。」投入研發長達 8 年以上、也擁有 80 項石墨烯專利的吳以舜話說得很直白,況且每家科技大廠涉足的應用領域不同、策略不同,很難通吃市場,因為石墨烯市場實在太大了。 但可以預期的是,更多業者跨入研發石墨烯之後,勢必加速石墨烯的應用商用化,不久的未來將會大大改變人類的日常生活。 Graphene_wealth0122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石墨烯電池大規模商用的時間近了嗎?

石墨烯電池大規模商用的時間近了嗎? 華為 Mate 8 發表會開始前,微博上就出現了這樣一條預告——華為 Mate 8 將使用石墨烯電池。緊接著「石墨烯電池已經研發成功,並且已經商用化應用在華為 Mate 8 智慧手機上了」的消息,在網路上不脛而走——在 Mate 8 發表前釋放半真半假的消息,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使華為 Mate 8 手機也隨著石墨烯電池消息的傳播而備受關注。 然而,我們都知道,事實上 Mate 8 並沒有採用石墨烯電池(原因下文會提到),但是這也給了我一個聊一聊石墨烯電池的機會。 石墨烯電池並非顛覆性革命 所謂石墨烯電池並非整個電池都用石墨烯材料製作,而是在電池的電極使用石墨烯材料。 石墨是目前鋰離子電池中最常用的負極材料,充電時,Li 嵌入到石墨層間形成插層化合物,Li 完全嵌入時,每個石墨層都嵌入一層 Li,對應化合物 LiC6,理論比容量為 372mAh/g。當每片單層石墨都以雜亂無章的方式排列,則在單層石墨的兩側表面都可以結合 Li,理論比容量提高了一倍,即 744mAh/g。由於石墨烯的缺陷位、片層邊緣及石墨烯堆積形成的微孔結構都可以儲存 Li。因此,在理論上石墨烯電極可能有超過石墨兩倍的比容量。 如果將石墨烯和 SnO2,Mn3O4,CuO 等電導率比較低的正極、負極奈米材料進行複合,如 Li4Ti5O12、TiO2、LiFePO4 等,就能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迴圈性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在 PNAS 發表論文,將正極材料 LiFePO4 和負極材料 Li4Ti5O12 分別與石墨烯複合,製備了 LiFePO4- 石墨烯 / Li4Ti5O12- 石墨烯為電極的具有高充放電速率的柔性鋰離子電池,石墨烯做為鋰離子及電子的通路,同時發揮導電添加劑和集流體的作用。 ▲ 複合電極材料結構圖。 另外,如果將石墨烯和炭黑混合後做為導電添加劑加入鋰電池,可以有效降低電池內阻,提升電池倍率充放電性能和迴圈壽命,而且電池的彎折對充放電性能沒有影響。 因此,電極採用石墨烯材料後,使電池具備高充放電速率是石墨烯電池具備快速充電的原因,相對於華為、高通、步步高透過大電流密度下充放電實現快速充電的做法,採用石墨烯電極材料實現快速充電並不會像前者那樣削減電池壽命。因為石墨烯電池中的儲能物質依舊是鋰離子,所以石墨烯電池並非像網路流傳的那樣是對鋰電池的顛覆。 那麼,Mate 8 說採用石墨烯電池是怎麼回事? Mate 8 並未採用石墨烯電池 在市場壓力之下,華為的轉型做得徹底,也最有效率——透過線上搶購、建立粉絲團等手法,使華為的網路關注度不斷提升,「花粉」在網路上更是形成了不亞於「米粉」的傳播能力,華為歷次新品發表中都少不了花粉和網路行銷公司的身影——在正反兩方的爭論中吸引流量和人氣,使華為獲得日常無法企及的關注度。 本次微博上流傳出華為 Mate 8 將使用石墨烯電池的消息,就是華為典型的網路行銷案例——透過自媒體的虛假消息成功使 Mate 8 還未發表就獲得非常大的輿論關注度。 而最好的證據就是華為和曼徹斯特大學關於石墨烯技術的合作著眼於通信領域,而非石墨烯電池。而餘承東在兩個多小時的發表會上對石墨烯電池隻字不提,更證明了 Mate 8 並沒有採用石墨烯技術,否則以餘承東以往的言行,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行銷點。 華為快充技術的廬山真面目 既然華為 Mate 8 並沒有採用石墨烯技術,發表會上的快速充電又是怎麼回事呢? 雷鋒網配圖 據相關資訊了解到,華為 Mate 8 採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術,電芯源自 Sony 和 ATL,封裝是飛毛腿和欣旺達,快速充電晶片購買自德州儀器,充電協定是華為自家的。在解釋華為快速充電技術前,先介紹高通和步步高的快速充電技術。 早先的鋰電池,大電流密度下充放電對電池壽命損失很大。近年來,雖然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有限,但在相同壽命的情況下,大電流密度下充電提升了不少。 高通的 Quick Charge 充電採用調整充電器的輸出電壓,使之獲得設備允許的安全最高充電電壓,在保護充電設備的前提下節省充電時間。 比如原來用的電壓和電流為 5V、1A/2A,但高通 QC 快速充電用電壓和電流為 9V、2A/12V 、1.67A,因為功率變大了,充電速度自然變快了。 而步步高的 VOOC 快速則是採用加大電流的辦法,雖然電壓依舊是 5V,但電流提升到 5A,功率提升後充電自然變快。 華為的做法和高通類似,電壓和電流分別採用 9V、2A,而 Mate 8 快速充電的奧妙就在於此。相對於步步高的 VOOC,高通的 QC 和華為的快速充電具有成本更低的優勢,因 micro USB 只能夠承受 2A 的電流,所以充電介面和主機板線路都要進行改造,還使用了並聯電池,成本會因此有所提升。 相對於提升電壓或電流的做法,石墨烯電池的快速充電就更有技術美感。 石墨烯電池離大規模商用尚需時日 石墨烯電池技術前景到底如何還是值得商榷的——墨西科技已經將石墨烯的製造成本從每克 5,000 元降至每克不足 3 元,並開發出石墨烯導電漿料和導電添加劑等用於鋰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產品,而且使用石墨烯電池的手機早已問世。 今年上市的一款名為「開拓者 α」的手機,就採用由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開發的石墨烯觸控式螢幕、電池和導熱膜等新材料,手機觸控螢幕不偏色不泛黃,色彩真實、純淨,通透性也比傳統螢幕好,手機充電速率提高了 40%,電池壽命延長了 50%,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增加 10%。 ▲ 採用石墨烯技術的手機。 從中可以看出,採用石墨烯材料的電極雖然大幅提升了電池壽命和電池充電速度,但因石墨烯材料本身具有的高比表面積等性質,與現在的鋰離子電池工業的技術體系無法相容,能量密度並沒有實現理論上的翻倍,僅僅提升了 10%。 在採用石墨烯技術後,「開拓者 α」手機的價格更是「感人」,以至於毫無性價比可言——採用 5.5 英吋 1080p 螢幕,搭載驍龍 64 位元四核心處理器,內建 2GB RAM+16GB ROM 儲存組合,前置 500 萬 + 後置 800 萬畫素鏡頭,支援中國移動 4G 網路——雖然石墨烯原材料的製造成本不高,但技術應用的成本著實不低,以至於開拓者 α 相當於千元機的配置,售價卻高達 2,499 元人民幣。 因此,雖然石墨烯電池的能量密度在理論上能得到大幅提升,但以現今的技術水準,實際應用中能量密度提升非常有限。網路上流傳的關於「石墨烯電池充電 10 分鐘跑 1,000 公里;採用石墨烯電極的新型電池的比功率為 100kW/kg,比商業鋰離子電池高 100 倍。」以當今的技術水準而言,這些神乎其技的描述還只能存在於理論上,其噱頭意義遠大於實用價值。這些說法在網路上能夠廣為流傳,更多的是一些企業以石墨烯為噱頭進行炒作提升股價或是從事資本運作,而中國真正從事石墨烯行業的和科研機構目前大多處於巨額投資的燒錢過程中,還遠遠未到技術成熟到可以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階段。 結語 從現今石墨烯技術的實際應用來看,採用石墨烯材料的電極確實能提升鋰電池的充放電速率和鋰電池的壽命,但對大幅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還力有未逮。而相對較高的成本和相對有限的性能提升,會使搭載石墨烯電池的手機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以現階段的技術水準來看,除非整機製造商良心發現,手機普遍採用石墨烯電池尚需時日。

神經形態晶片有重大突破,這回石墨烯成了「海綿」

神經形態晶片有重大突破,這回石墨烯成了「海綿」 由於神經形態晶片能夠比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結構晶片更快更好地處理感測器資料(如圖像、影片、聲音等),所以對這些由電晶體網路構成的晶片研究成為了新的熱點話題。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進一步探究神經形態的電路架構。而其中的難處就在於,如何處理神經元和矽之間的重疊部分——突觸以及邏輯門。從光電子學上講,就是光子穿過雷射電晶體和突觸間隙神經遞質時的跨越處。 如今,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石墨烯材質的光學電容器。這種光學電容器能夠保證光學神經形態電路中雷射電晶體的穩定工作。 但是目前,仍有一些關鍵性的差異問題,在阻礙人們成功製造出一個可以像大腦一樣工作的處理器。 例如,我們知道晶片中的神經元之間是透過電位移動或峰電位來傳遞資訊的,而峰電位是非 0 即 1 的二進位,所以人們必須在時域就對資訊進行編碼。但一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並不僅受限於中央時鐘周期,而且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只有在發送時才會對訊號的強度進行編碼。 但是正因為神經元是類比系統,所以在理論上由它們製成的晶片可以達到非常快的計算速度。而馮諾依曼結構晶片的時脈(Clock rate)卻是有極限值的,所以早晚有一天會被淘汰掉,科學家們必須找到其他方法來使計算速度更上一層樓。 而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把石墨烯融入雷射之中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將能夠使得石墨烯「捕獲」光子,並把它變成一種光學電容器。當光學電容器以這種方式遞增時,雷射能夠以皮秒的速度「飆升」。 IEEE 指出:「事實證明,石墨烯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飽和吸收體。因為它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吸收並釋放光子,而且它還能在任何波長下工作,所以無論發射何種顏色的雷射都可以被完美吸收,並且還不會互相干擾。」 也就是說,這種「石墨烯海綿」能夠在雷射中更好的吸收光電子,而且還可以被用來同時輸出多個不同波長的光子,不會受到任何干擾。 在摩爾定律的最後,模擬神經元和神經回路的設計理念,可以為處理器帶來更為優越的功耗比和可伸縮性。在光電子學中,光導纖維和雷射電晶體是實現這一理念的理想方法,因為光子的移動速度比電子更快。 而在最新的自然科學報告中表明,石墨烯電容器能夠將神經形態的晶片架構和光電子完美結合。 但不要高興太早,我們可能還要在未來面臨下一個嚴峻的問題:類比神經形態電路陣列的雷射電晶體,能否有夠快的速度來處理從感測器得到的資料。

石墨烯又一新應用:讓太陽能板能利用雨水發電

石墨烯又一新應用:讓太陽能板能利用雨水發電 該如何提升太陽能板發電量始終是科學家們致力研究的方向,近幾年來太陽能發電的技術進展,幾乎都是在於如何提升太陽能板的轉換效率。然而,一群中國科學家轉向一個全然不同的方向,努力克服太陽能發電的自然天敵——雨天,開發出一種即使在雨天也能利用雨水發電的太陽能板。 在缺乏日照或陰雨綿綿的天氣狀態下,太陽能板往往無法達到最佳化使用,來自中國海洋大學與雲南師範大學的科學家,為此研發出一種無論在何種天氣類型的狀態下都能發電的太陽能板,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有著神奇萬能材料美名的「石墨烯」。 與一般的太陽能板相同,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可在日照時,利用太陽光產生電力,而若天氣進入烏雲密佈或開始下雨時,太陽能電池就能轉換成以石墨烯協助發電的狀態。 科學家在太陽能電池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石墨烯,而雨水本身帶有一些礦物質,因此當雨水降落在塗上石墨烯的太陽電池表面時,雨水會分離成帶正電與帶負電的離子,其中,帶正電的離子主要為鈉離子、鈣離子與氨鹽基,會沈積在石墨烯表面,而這層帶正電的離子層會與石墨烯的負電電子作用結合,產生類似擬電容(pseudocapacitor)的雙層系統,兩個層之間的電位差大到足以產生電壓與電流。 然而,這種太陽能電池最高的太陽能轉換效率僅能達到 6.53%,與目前約可達 20% 左右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相比,6.53% 的轉換效率可說是相當悲劇,另外,處於下雨狀態時,所產生的電壓也僅能達到數百微伏特(microvolt)。雖然科學家們希望能盡快使這種太陽能電池走出概念階段,但距離走向商用,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MIT創超薄太陽能電池 像肥皂泡一樣輕

【記者陳俊村/編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超薄、超輕的太陽能電池,能放置在肥皂泡上面而不會將其弄破。如此輕盈的太陽能電池幾乎可以安裝在任何材料或介面上,未來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這種太陽能電池的厚度只有一根人類頭髮的五十分之一,如果太用力呼吸,可能會將它吹走,但它仍可以有效地將陽光轉換成電力。 儘管這種太陽能電池目前僅是實驗室中驗證概念的產物,距離商業化仍有幾年的路要走,但它卻展示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新方法,可協助提供電力給下一代的攜帶式電子設施。 這種新方法的關鍵在於同時製造太陽能電池本身、承載它的基板與其保護塗層,亦即將所有的過程結合為一。其優點之一是,同時製造電池和基板,可保護基板免受灰塵或其他汙染物的侵害。 與傳統的太陽能生產方法不同,這種新方法在室溫和真空氣室中製造太陽能電池,而且不用任何溶劑或危險的化學物品。 MIT研究團隊以聚對二甲苯(parylene)這種彈性聚合物製造太陽能電池的基板和保護塗層,並以一種被稱為DBP的有機材料來製造主要的吸光層。但該團隊說,這些材料的選擇有很多種,是技術而非材料使這種創新的太陽能電池成真。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太陽能電池可安裝在紙張、布料等幾乎所有材料上。在太空或高海拔的地方,如此輕的電池更能發揮它的作用,將來可望在太空船、氫氣球等相關設備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Airfide 於日本 COMNEXT 展會推出搭載摩爾斯微電子Wi-Fi HaLow 的佔用感測器

  全球Wi-Fi HaLow晶片領導廠商 摩爾斯微電子(Morse Micro) 宣布其與 Airfide Networks 合作推出的新一代 微移動佔用感測器 AFN6843 現已全面上市,並強化了 Wi-Fi HaLow 連線功能。此公告於日本次世代通信技術展(COMN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