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
基本介紹/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就是指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一定律在近年來的社會群體突發事件中有充分的體現。

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約AD55~120年),就是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頒布什麼樣的政策,社會都會給以其負面評價。網絡時代,對公共事件的處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現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種惡性循環。當一個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他們說真話還是說假話,都會被認為是在說假話。
他曾經這樣談論執政感受:“當政府不受歡迎的時候,好的政策與壞的政策都會同樣的得罪人民”。這個卓越的見解後來成為西方政治學裡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被放大 
這一現像被放大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民的廣泛參與是分不開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認為,在新媒體領域,網民成為信息發布的主體,如此龐雜的信息發布主體深刻影響了輿論環境的生成,傳統媒體不再擁有絕對發言權。有些事件通過網絡放大,會有遠遠超出事件本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而當這些孤立的事件在網上此起彼伏,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公眾的判斷趨向,互聯網就有可能發酵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形成“塔西佗陷阱”的輿論土壤。
在網絡時代,“塔西佗陷阱”正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遷成為日常社會管理中需要頻繁面對的挑戰。網絡輿論事件頻發,已成為民意聚散的一個重要平台和渠道。 “塔西佗陷阱”有可能因漠視民意,信息淤塞而急速放大,也會在及時合理的應對中逐漸消弭。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正是網絡語境中社會管理的一項指導原則。

沒有留言:

川普關稅假設情境:NVIDIA 的伺服器產品

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例子,我們可以依據美國貿易相關的法律與規定來進行分析,特別是與關稅徵收有關的《Annex III》,這是《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所用來判定產品原產地(country of origin)及關稅適用性的文件之一,在許多自由貿易協定與關稅分類判定中扮演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