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例子,我們可以依據美國貿易相關的法律與規定來進行分析,特別是與關稅徵收有關的《Annex III》,這是《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所用來判定產品原產地(country of origin)及關稅適用性的文件之一,在許多自由貿易協定與關稅分類判定中扮演關鍵...
-
AI觀點 謠言的構成也可以類比為園林造景中的「借景」,謠言的傳播常常利用巧妙的手法,將虛假的訊息結合現實的元素,使其顯得更真實、更有說服力,形成迷人的虛構故事。以下模仿「借景的說法」敘述謠言的構成:
-
邀請 孔子.白居易,莊子,老子 聊"有和無" 孔子、白居易、莊子、老子已被召喚進入聊天室。 孔子: 大家好,我是孔子。我認為有和無是相對的,而且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我們不能有生命就沒有死亡,也不能有陽就沒有陰。
-
通常測定氣體中都含有水分。作氣體流量測定時必須確認是否要去除其中水分。在工業氣體流量測定上,一般會去除當中水分再做測量,稱為乾換算值,使用的 流量單位是 Nm3/h 。 Nm3/h 是指在標準狀態下( 0 ℃ 、 1 大氣壓)每小時的流量體積 \ 乾換算成 m3 (立方公尺)。 ...
-
XOD和PID驅動的自平衡mBot 馬克斯·丹尼爾 2018年7月17日 · 大家好!這是有關在XOD可視化編程環境中使用PID控制器的第三篇文章。我們已經學習瞭如何通過Makeblock將mBot平台編程...
-
假到離譜反科學的假訊息為什麼還有人信? 人們信任不科學的信息的原因可能有多種:
-
AI觀點 謠言的構成可以類比為園林中的「添景」,謠言常常在空白或缺乏深度的情境中增添虛假的情節,以改變原本的狀況,藉此使謠言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以下模仿「添景的說法」敘述謠言的構成:
-
Q:祖國是什麼? A:祖國 (zhǔguó) 指的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祖先居住過的地區,通常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本土。在中文中,“祖國”通常指中國。 Q:中國的祖國是什麼?
-
台積太陽能 Q3大擴產 【經濟日報╱記者鐘惠玲/台北報導】 2014.04.05 03:09 am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國內薄膜太陽能廠相繼啟動擴產計畫,台積電(2330)旗下的台積太陽能規劃在第3季完成擴產,產能從目前40MW(百萬瓦)擴增至120MW,成長二倍,昇陽...
-
沙子做的電池你看過嗎?3 大潛力取代鋰電池,超強儲能新星也都列給你 大家最初或許都沒想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削減了對歐洲的天然氣與石油供應,卻變相加速了歐洲各類型再生能源的研發與創新。於此同時,電動車市場成長下,也促使各方紛紛尋找取代「鋰電池」的新材料,尋找更永續的發電方式。這...
川普關稅假設情境:NVIDIA 的伺服器產品
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例子,我們可以依據美國貿易相關的法律與規定來進行分析,特別是與關稅徵收有關的《Annex III》,這是《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所用來判定產品原產地(country of origin)及關稅適用性的文件之一,在許多自由貿易協定與關稅分類判定中扮演關鍵...
1 則留言:
2008年1月,美國硅谷納米太陽能公司研製出可「印」在鋁箔上、大規模生產的超薄太陽能電池板,預計用這種電池板發電,可像用煤發電一樣便宜,該發明被稱為太陽能發電領域的一場革命。
4月,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找到了生產氫氣的最便捷反應體系,可生產出比厭氧發酵理論產量高3倍的氫氣。該體系可解決「氫經濟」在成本、儲存及運輸三個方面存在的技術壁壘。
8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俄亥俄州立大學成功地將汽車尾氣「改造」為驅動汽車的能源。科學家將一種特殊的電鍍金屬裝置安裝在汽車排氣管上,利用尾氣與空氣間溫差導致的熱電效應,形成電流來驅動汽車,有望將汽車的燃油利用率提高10%%。
9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在實驗室造出世界首棵「合成樹」,它能模擬普通樹木的光合作用,這將有助於開發出可用於汽車和建築物的被動傳熱新技術,並找到改良土壤及從局部乾燥土壤中有效抽取水分的更好方法。
10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將極易破碎的硅片轉印到柔性材料上,成功製出能附著在鉛筆粗細的棍狀物體和平滑玻璃表面的柔性硅基太陽能電池,這將為新型太陽能建築的推廣打開大門。
在環保領域,2月,美國國家工程院宣佈了14項21世紀重大工程技術挑戰項目,其中包括生產可負擔得起的太陽能、以核聚變提供能源、開發碳隔離技術、管理氮循環、全球都可用到潔淨水等。
2月至3月,美國波音公司3次成功試飛以氫燃料電池為動力源的小型飛機,這在世界航空史上尚屬首次,預示航空工業未來將更加環保。
10月,美國科學家發現三氟化氮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被大大低估,其在大氣中的濃
度至少是之前認為的4倍,且其存儲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1.2萬倍至2萬倍。
12月,美國研究人員找到一種能將風能或太陽能產生的過剩電能儲存備用的新途徑,利用一種相對容易獲得的鈷磷催化劑和過剩電能將水電解獲得氫氣,然後將氫氣反過來充入燃料電池再次產生電力。該成果因有可能促使人類社會走向按需供應型再生能源而入選美國《科學》雜誌2008年十大突破。
俄羅斯:對貝加爾湖進行系列科考,成功進行油氣領域鑽探用聚能彈試驗。
張浩(本報駐俄羅斯記者)2008年1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建成深水潛水設備生產試驗中心,預計每年將生產30台自主式潛水機器人,用於科研、搜救、地質勘探以及監測海洋等。
5月,俄羅斯成功進行油氣領域鑽探用聚能彈試驗,打破了美國的壟斷地位。
7月至8月,俄羅斯科學家利用「和平-1」號和「和平-2」號深水潛水器對世界最大淡水湖———貝加爾湖湖底進行了系列考察。這次科考對研究滲出石油的污染情況及湖底微生物等具有特殊意義。
英國:側重開發清潔能源,世界首台潮汐能發電機安裝就位。
何屹(本報駐英國記者)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首次證實,南北極氣溫上升是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所致,而非氣候自然變化的一部分,人類應該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南北兩極地區氣溫的明顯升高負責。
2月,英國維京大西洋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機進行了一次由椰子油和棕櫚油製成的生物燃料提供部分動力的不載客飛行試驗。這是人類首次把生物燃料用於商業客機,有助於航空業減排。
3月,世界首台潮汐能發電機「SeaGen」在英國斯特蘭福德灣安裝就位,發電能力可達1.2兆瓦,可為英國提供所需電力的1/5。
英國科學家5月4日宣佈,計劃建造核聚變實驗室和世界最強大激光器,通過激光聚變發電來應對能源短缺問題。如果實驗能夠成功,將使一種安全、無碳、極少輻射廢料的清潔能源進入人類生活。
包括英國在內的多國科學家發現,隨著自然環境中可致「性彆扭曲」的荷爾蒙干擾物質的激增,野生動物和人類等生物的「雌性化」趨勢正日益嚴重,將對全球的生物群體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德國:世界首個零排放火電廠投入試運行,建立新的野生動物基因庫。
顧鋼(本報駐德國記者)德國在薩爾州和呂貝克兩地建立了新的野生動物基因庫,以確保全球的物種多樣性能夠不斷延續。該動物基因庫包括了珍稀、瀕危動物以及現存各種野生動物的基因,對保持全球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醫學技術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2008年9月9日,世界首個無二氧化碳排放的火力發電裝置在德國正式投入試運行。該試驗裝置採用碳捕獲和存儲技術,可在未來3年儲藏10萬噸二氧化碳,將大大提高德國能源的供應水平,並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發揮重要作用。
德國亞琛工大研究人員提出一種不同思路來處理溫室氣體: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塑料原料,用於生產飲料瓶、DVD光碟和其他有用的塑料製品。
加拿大:提出氣候變暖影響土壤肥力的觀點,發現喜食甲烷的細菌。
杜華斌(本報駐加拿大記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研究認為,氣候變暖正在改變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的分子結構,加快土壤有機物質的自然分解過程,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從土壤中釋放到大氣中,同時對土壤的肥沃和抗侵蝕能力產生嚴重影響。
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在新西蘭的地熱井發現一種新的甲烷氧化菌,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喜食甲烷的細菌,該細菌可能成為減少垃圾場、礦山、工業廢物、地熱發電等場所甲烷排放的工具。
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湖水中鈣含量下降而導致的湖水中食物網破壞,對水生生物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
韓國: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作為國策新重點。
邰舉(本報駐韓國記者)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是韓國新政府推行新政策的重點和基礎。2008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發投入預計超過2400億韓元,較2007年增加一倍左右。年初還宣佈啟動「碳中和」計劃,要求能源消耗者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做出相應環境捐款。
韓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在1000萬℃條件下成功約束等離子體達0.3秒,實現了可貴的突破。而韓國的核裂變原子能技術已經走向成熟,其高溫原子能反應堆設計技術
2008年開始向美國出口。
韓國2008年投產了世界最大規模的24MW追日型太陽能發電站,計劃2020年將太陽能發電能力增加到40億瓦特,2030年增至180億瓦特。在玻璃等介質上覆蓋「Sol-Gel」透光薄膜以獲取能源的透明太陽能電池也於2008年開發成功。
韓國開發出在超臨界狀態下分解木材製造生物乙醇的全套技術,以及利用沿海藻類生產生物乙醇的技術。開發的石化廢水結晶淨化新技術比傳統方法節能50%%以上。
法國:太陽能電站和壓水核反應堆成為焦點,八國集團就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
李釗(本報駐法國記者)法國總統薩科齊2008年7月3日宣佈,為應對能源短缺問題,法將建造第二座「歐洲壓水核反應堆」(EPR),寄希望於通過發展和轉讓壓水核反應堆技術,獲取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
2月,一多國研究小組提出可能引發地球進入危險狀態的九大因素,包括北極冰融化、異常天氣事件增多、熱帶雨林枯萎消退等。
7月,八國集團領導人發表聲明,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八國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
10月初,法國第一座能「追蹤」太陽的太陽能電站正式投入使用,可比一般的太陽能接收利用裝置能多接收和轉化20%至40%的太陽能。
日本:重視節能存儲電路和太陽能技術的研發。
陳超(本報駐日本記者)2008年2月,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啟動以纖維素為原料
生產乙醇的科研項目,擬先建設批處理能力200公斤(60升乙醇)的小型生產設備,在3年半時間內設計、建設第2號實驗生產設備,以實現實用化的目標。
8月,東北大學和日立製作所成功研製出「不揮發性邏輯存儲電路」,有望抑制由於信息化發展引起的能耗日增問題。這種新型存儲電路既能保存存儲數據又能在待機時不消耗電力,還解決了數據傳送時的延遲問題。
11月,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開發出高性能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具備發電效率高、耐久性好、成本低等優點。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東北中心和船井電機新應用技術研究所則研製出一種酶探測器,可短時間、高精度地測定室內甲醛污染。
12月19日,世界第一艘由太陽能部分驅動的大型貨輪「御夫座領袖」號在日本神戶港下水。其太陽能系統可以產生40千瓦電力,相當於貨船推進系統能量消耗的0.2%%。
以色列:擬建首座宜居生態城,有機廢料轉換為生物燃料研究獲突破。
鄭曉春(本報駐以色列記者)以色列擬將北部吉爾博阿山區的紐銳特建成該國首個更加適合居住的生態城:利用再生能源發電,修建雨水收集和儲存系統,加強對生活廢水的回收,通過植樹美化環境、防暑降溫,新建民居使用高效隔熱材料等。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發現,空氣中懸浮顆粒的多少對降雨有直接影響,懸浮顆粒的多少是決定能量如何在大氣中分配的關鍵因素,該研究結果對今後控制懸浮顆粒干預降雨及更準確地預測氣候和水源變化有實際意義。
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正在研發一種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將有機廢料轉變為生物燃料的新方法,利用細菌分解廢紙中的人造纖維素,對利用農業廢料等纖維素豐富的有機物製造生物燃料有實際意義。
以色列水流控制公司開發出一種自來水管減壓控制裝置,與城市供水系統連接後,可調節進入家庭自來水管內的水壓,至少減少滲漏30%%。
以色列梅丹工程計算機公司開發出一種城市自來水監測軟件,可實時監測城市供水系統,在管線老化需要更換或出現滲漏時提前發出警報。
巴西:首次開採深海海底鹽層下原油,宣佈促減排行動計劃,開展南極內陸科考。
張新生(本報駐巴西記者)2008年9月2日,巴西石油公司正式開採位於坎普斯盆地茹瓦爾奇深海油田的原油。這是巴西首次開採深海海底鹽層下原油,預計日產量將達1.8萬桶。
9月25日,巴「氣候變化部際委員會」宣佈行動計劃,規定的各項行動主要有: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比重;減少能源消費;實行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冰箱回收計劃;減少石油業的天然氣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牧業的可持續性;改善工業發展模式;實施垃圾管理;改善交通部門等。
11月,巴西科學家開始對南極大陸內陸進行第一次國家級規模的科學考察,以研究近500年來氣候的演變情況和大氣中的化學變化情況。
烏克蘭:處理刻赤海峽油砂污染,啟用水資源管理及監測系統。
程剛(本報駐烏克蘭記者)烏克蘭緊急處理生態危機委員會2008年3月25日宣佈,已就採取最為安全的方式處理刻赤海峽生態危機達成一致,對受到重油污染的海砂、海藻微生物混合物進行分解,從而減少刻赤海峽沿岸油砂的持續污染。
烏克蘭在吉薩河流域建立了水資源管理及監測系統,可整合所有數據之後按照自動模式工作,向水利分支部門及時預報水情,並為行政部門實施防洪措施提供建議,從而有效、迅速地預測洪水暴發。
烏克蘭自主研發出歐洲首個無需人工控制的生態淨化水站,可清理城市污水,清潔微生物生物廢水和工業廢水。這是烏克蘭科技成果在歐洲國家的首次應用。
南非:出台《國家能源法案》,啟動《氫和燃料電池技術研發戰略》,推進能源技術研究和商業化應用。
李學華(本報駐南非記者)南非於2008年6月出台了《國家核能源政策》,旨在通過建立全國性的核能系統設計、生產和建設能力,促進核能成為電力供應的重要選擇。
9月,南非科技部正式啟動《氫和燃料電池技術研發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南非生產的高附加值的鉑族金屬催化劑佔據全球燃料電池市場需求的25%;開發出本地化的有競爭力的氫能源解決方案。
11月,南非出台了《國家能源法案》,並將成立國家能源發展研究所,推進能源技術研究和商業化應用,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