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雲"是指地震即將發生時,震區上空出現的不同顏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等帶狀雲。
其分佈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現於早晨和傍晚。
地震雲的高度和長度: 據目測估計,地震雲的高到可達6000米以上,相當於氣象雲中高雲類的高度。
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1935年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志》中記載有 「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 但是,世界各國對於地震雲的研究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日本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成功的例證有上百個,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雲」這個名字的不是地震學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親身經歷過日本福岡1956年的7級地震,並且在地震時親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雲,以後只要這種雲出現,總有地震相應發生,所以他就把這樣的雲稱為「地震雲」。
那麼,什麼樣的雲才是地震雲呢?這種雲的最大特點在於「奇」,與一般的雲有著明顯的區別。
蔚藍的天空中有時會留下一條飛機的尾跡,常見的條帶狀地震雲很像飛機的尾跡,不過更加厚實和豐滿些,它一般預示震中處於雲向的垂直線上。
另外有一種輻射狀的地震雲,則有數條的帶狀雲同時相交在一點,猶如一把沒有扇面的扇骨鋪在空中,雲的交點垂直於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還有一種條紋狀地震雲,形似人的兩排肋骨,根據此雲判斷震中較為複雜。
地震雲出現的時間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則所對應的地震強度就越強。
目前,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談,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採用綜合法。
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也有的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數據,也可能是一種巧合。
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