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鹽水電池

新型電池稱做「鹽水電池」(saltwater battery),這種電池最接近之前所說的便宜、可靠特徴,Aquion 公司的「鹽水電池」所使用的鹽、不鏽鋼和棉等材料都是豐富易得的資源,而這些材料中沒有一種物質具有鋰電池的風險。除了不易燃和不易腐蝕,「鹽水電池」的主要製造裝備裝置來自食品包裝工業,組裝電池就像把餅乾放進包裝盒裡一樣簡單。
目前 Aquion 的電池已上市近 3 年,在家庭和公用場景中都有用到,其在全球共部署了 35 百萬瓦時的電力儲存。一些區域及建築在使用「鹽水電池」電源供應後,因為價格低廉且安全,並沒有選擇回到化石能源電源供應的方式,而是繼續使用前者。
即便 Aquion 的新型電池已在少數地區使用,但對很多人來說,研發電池並不是一份好差事。前面已說過,利潤低、投資者不感興趣;除此之外研發電池在很多人看來一點都不「cool」。來自 Aquion 的研究人員麥特‧馬龍(Matt Maroon)從 2002 年就進入這個領域,而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整個團隊中最年輕的人,因為沒有更多人願意做電池研發。
不過 15 年後的今天,情況有所轉變,研發電池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麥特也終於不再是最年輕的那個。人們意識到利用電能是發展的趨勢,它能幫助改善環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新型電池可以應用到更廣泛的範圍,家庭用電、公用設施用電、汽車用電等。
新型電池的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就像當初發明了鋰電池。人們在 1970 年代就開始研究鋰電池,而到 1992 年才由 Sony 釋出了首個商用鋰電池,在漫長的完善和發展中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進入我們的手機、電腦中。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是誰讓台灣人覺得母語粗俗?這四本台語醫學書,揭露國民黨「國語政策」前的台語盛況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可能在大家普遍的認知中,台語就是一種日常溝通的「淺白語言」,不可能跟深度知識有關係、更不可能有「書」。但我們不如可以反過來思考:在國民黨獨尊華語的政策執行半世紀之後,台語和知識不再掛勾是想當然耳的結果。像蔡培火就留下不少台語文撰寫的文章和日記,而本文更要介紹四本「台語醫學書籍」,打破你我對台語的普遍想像!
(責任編輯:林芮緹)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025
台語能夠作為承載知識的工具嗎?多數人對此可能都會抱持懷疑;畢竟大家從小到大的知識取得,大部分是透過華語,有一些是透過英語。台語也許只能跟那些非主流冷知識有關吧 – 比如說,四句聯、孽譎仔話、宗教、習俗…。
直白一點說,中國國民黨獨尊華語的語言政策在執行了半個世紀久之後,台語跟知識已經變成兩個陌生人,台語只剩下作為辨識慣習(custom)的功能。(以上,將台灣其他的母語放入,也是一樣的喔)
假設,台語的確不適宜承載具現代性的知識,那麼我們將無法找到任何有關台語與具現代性知識相關的證據。反之,台語若能承載現代性知識,那麼我們必然可以找到相關的蛛絲馬跡,而今天台語和知識異化(alienation)的現象,就讓人更應該去深思,台語的知識性功能和知識性價值,為什麼會被取消?該如何翻轉此種現象?
生物醫學(biomedical science)是現代知識裡,自然科學中一個重要的支柱。以下介紹四本台語書籍,或為醫學教科書、專門手冊,或為科普書! 開始介紹這些書之前,先來簡單講一下台語的書寫系統:白話字。
清領時期乃至日治時期,外國來台的傳教士均會學習當地語言以向當地人進行宣教的事工。為了方便學習當地的語言,他們利用羅馬字創造台語的書面文字,透過紙本傳播台語譯本的聖經、箴言、詩歌以及其他宣教資料等。

在傳教事業上採用這樣的書面文字的,歷來有屬於基督教的真耶穌教會、浸信會、和長老教會,並有屬於天主教的道明會以及戰後來台的馬利諾會。

其中,基督教長老教會對此用力最深;其在1885年採用全羅馬字印行了長老教會的機關報 − 台灣府城教會報,成為台灣歷史上最早發行的報紙;這份報紙並且持續以全羅馬字印行直到戰後的1969年。

為了使信徒能夠閱讀聖經,其利用主日學以及其他相關機構(例如台南新樓醫院),教授信徒台語羅馬字,並且鼓勵信徒以羅馬字書寫台語投稿台灣府城教會報,台語羅馬字文本因此大量累積,為我們留下許多珍貴的時事紀錄以及台語語料。

歷史上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傳教士們來台傳教時,習慣上都將聖經翻譯成當地的語言,也以當地的語言宣揚福音,俾使當地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敬拜上帝;而一般人日常的言說與經由傳統漢學書面語所學習而來的說話方式,在發音以及語用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般日常中對話的言語即是「白話」,因此,基督教長老教會傳統上即稱呼這些以羅馬字拼音書寫的台語字為白話字,也就是本文所稱的白話字。

台語醫學相關書籍

身體理
身體理為本書的一般簡稱。本書完整的白話字
書名為Sin-thé-lí ê chóng-lūn(身體理的總論)。
該書作者不詳。目前所知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為1896年出版,[1] 第二版為1908年出版,[2] 第三版的出版年份不詳。[3] 初版及第二版皆有註明該書在廈門鼓浪嶼(Ē-mn̂g kó͘-lōng-sū),萃經堂(chūi-keng-tông)印。第三版則沒有註明於什麼地方印製,並且其封面僅寫Sin-thé-lí而無chóng-lūn兩字。
這三個版本內頁均不超過一百頁,分為十四章,內容涵蓋現今所認知的人體解剖學(anatomy)以及生理學(physiology),並且在主要內容之後附有問答練習題。
由於本書的初版及再版都是在廈門印製,但卻在台灣流通,[4]暗示了本書極可能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廣泛為傳教士進行醫療傳道時所採用的西醫師教科書之一;該本書所附的大量問答練習題,支持了該書的定位確為醫學教科書。
不同於前兩個版本,該書的第三版可能是在日治中或後期,甚至戰後,於台灣本地印製出版。兩項證據支持以上推論。第一,第三版不再標注於廈門鼓浪嶼萃經堂印;第二,第三版頁數雖然比之前兩個版本少,但一些語句或詞彙的使用有明顯改寫過的痕跡,文句較為符合台灣人的語感,如下面的例子:
(i)…lâng lóng bōe bêng-pe̍k chai, ia̍h ū hāng nā siông-sè séng chhat chiū ōe chhui chhut (漢字轉寫…人攏袂明白知,抑有項若詳細省察就會推出。)- 身體理,1908年版,總序第一段。
(ii)…lâng bē lóng-chóng bêng-pe̍k chai, liân phok-ha̍k ê i-su chhâ-chhut iáu-kú lóng bē kàu-tóe, m̄-kú ū hāng í-keng hun-bêng thang kì, hō͘  tha̍k ê lâng chai (漢字轉寫…人袂攏總明白知,連博學的醫師查出猶閣攏袂到底,毋過有項已經分明通記,予讀的人知。)- 身體理,第三版,總序第一段。
比較以上的句子,不難看出第三版的句子雖然仍與現代人的台語語感有落差,但較為貼近台語,並且論述也較為仔細。此外,一些來自日語的借詞並未在前兩版出現,但卻在第三版中出現。比如以下的例子:
(iii)…Kut sī nn̄g hō chit lâi ha̍p chiâⁿ ê, chi̍t-hō sī Tē-chit, (地質)chi̍t hō sī Seng-chit(生質) (漢字轉寫…骨是二號質來合成的,一號是地質,一號是生質。) – 身體理,1908年版,「論骨」。
(xi)…kut sī nn̄g hō chit lâi ha̍p chiâⁿ ê, chi̍t hō sī khòng-bu̍t-chit, chi̍t hō sī seng-bu̍t-chit (漢字轉寫…骨是二號質來合成的,一號是礦物質,一號是生物質。) – 身體理,第三版,「論骨」。
比較以上的句子,第三版將之前版本的地質和生質改為礦物質和生物質。礦物質一詞來自日文:鉱物質(こうぶつしつ),而生物質則是日文:生物(せいぶつ)和質(しつ)所形成的複合詞。日語詞的出現,顯示本書極有可能是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所重新編寫的。
身體理一書從最初版本到第三版的演變,呈現了台灣醫學教育在日治時期以後在地化的趨向。可惜的是,台灣本地的醫學教育並沒有以身體理一書的演進為基礎,繼續往在地化的歷程邁進。
內外科看護學
內外科看護學,書名的白話字為Lāi gōa kho Khàⁿ-hō͘-ha̍k,英文名稱為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書的封面並且有加註小字說明:Designed for the use of nurses reading;翻開封面裡面的白話字首頁還有特別註明:書內有五百零三幅圖,其中十七幅為彩色圖。
書後載明,本書為大正六年[5]十月五日印刷,大正六年十月八日發行。本書是在日本印刷,負責本書印刷的是日本橫濱市山下町的福音印刷合資會社。[6] 台灣台南新樓醫院以及新樓冊房負責發行。整本書包含索引,厚達六百七十五頁。書的作者兼發行者為戴仁壽(G. Gushue-Taylor)醫師。從本書封面的小字說明,以及書內英文的preface和白話字的頭序(thâu-sū),可以確定本書寫作的目的就是作為醫學教科書:
The title chosen for this work, which has been borrowed from Sir William Osler’s Text-book on Medicine, will indicate its aim and scope. (English Preface)
白話字頭序則對編寫本書的目的說明得更詳細:
Pī-pān chit pún chheh ê bo̍k-tek sī beh chòe saⁿ téng ê lâng ê lō͘-ēng:…ū pīⁿ ê lâng…Tâi-oân-lâng kap…ōe hiáu tha̍k Ē-mn̂g khiuⁿ ê lâng…gōa-kok soan-kàu-su. (漢字轉寫:備辦這本冊的目的是欲做三等的人的路用:…有病的人…台灣人佮…會曉讀廈門腔的人…外國宣教師。)
總和來說,本書毫無疑問的是一本醫學教科書,其對象是在台灣的醫護人員,伴隨著醫療宣教,外國宣教師自然也是本書的教育對象,然而最特別的是,本書還是為病人而寫的:…ǹg-bāng in ê kan-khó͘ ōe khah khin (漢字轉寫:向望怹的艱苦會較輕)。
本書共分為四篇四十章,分別是解剖學佮生理學,普通看護學,外科看護學,內科看護學。這些內容來自包括上述「身體理」在內的數十本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生理學、解剖學以及看護學教科書的綜合整理;而除了身體理以外,多數參考書籍皆為英文書籍,因此本書可謂台灣日治時期,除官方醫療教育體系以及傳統漢醫體系之外,西方醫學知識在台灣傳播的最重要文本。
公用的藥方
此書全名為:Tâi-lâm, Chiang-hòa, Tiúⁿ-ló-kàu i-koán, Kong-iōng ê io̍h-hng (台南,彰化,長老教醫館,公用的藥方)。
這本書至少有兩個版本,然而,現在保存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原版書只有印製出版於1922年的第二版。該版的共同編譯者為:馬雅各醫師(James L. Maxwell M.D.)、[7] 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 M.B., C.M.)以及周惠憐醫師(Percy Cheal M.R.C.S., L.R.C.P.)。這三位作者中,馬雅各醫師以及周惠憐醫師先後皆曾服務及主持台南新樓醫館(今之新樓醫院)(1901 -1923;1923- 1932),而蘭大衛醫師則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第一任院長,同時也是創辦人之一。[8]

以現今的觀點來看,這本公用的藥方可謂「口袋書」。全書分為六章,包含封面在內總共39頁。第一、二、六章內容描述醫院常用藥,這些藥的配製方法以及用量,我們可以將之視為台灣第一本有系統的以台語書寫的藥典。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人普遍遭受寄生蟲感染,其中受到鉤蟲感染的患者約佔寄生蟲病患者的14.4%。 [9] 馬雅各醫師認為,台灣的農夫可能有50%皆患有鉤蟲病,而以園藝種菜為主的工作者,感染率更可能達100%。[10]  所以本書的第三章特別記錄了關於鉤蟲病的治療方法。第四章則專章描述尿液檢驗的方法,第五章則是準備血液抹片以供顯微鏡觀察的方法;這兩章可說是記錄了早期生化檢驗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許多醫學「專有名詞」並不進行翻譯。比如在第五章:
Ní Malaria ê goân-thiông ê hoat-tō͘ (漢字轉寫:染Malaria原蟲的法度)

Leishman ê ní-sek        1/2-1 hun kú(漢字轉寫:Leishman的染色     1/2 -1分久)
其中,Malaria是當時台灣人普遍知道的日語借詞:マラリヤ,也就是瘧疾。而Leishman stain在今天的華語一般翻譯為利什曼染色法。在本書中類似的專有名詞均不做翻譯,而以英文呈現,暗示當時的醫師即使是台灣人,也必須具備閱讀理解英文的能力
然而本書其餘描述性的部分,即使是專業性的,均是採用白話字書寫,這使接受教育訓練的台灣人醫師可以以自己的母語理解醫學知識,也有能力使用適當的台語與患者溝通。
醫藥手冊
此書全名為:A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inology。此書與上述三本著作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其出版單位為位於台中市,隸屬於天主教瑪利諾會的Maryknoll Lsanguage School。第二,此書是在戰後的1975年出版。
天主教瑪利諾會在1919年至1949年之間,主要在中國的廣東、廣西以及東北一帶傳教。中國爆發內戰後,該會的傳教士隨中國的戰爭難民一起來到台灣,他們來台之後的傳教區域主要是在台中、彰化、南投以及苗栗地區。[11]
這些先前待過中國的傳教士,可能能夠使用客語或者華語,但在以台語為通用語的台灣社會中,迫使他們必須學習台語以服務新的信徒;這個因素促使天主教瑪利諾會成立語言學校,並採用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台語白話字系統,印行各式台語教材,訓練神職人員。來台的天主教瑪利諾會因而跟在台歷史悠久的基督教長老教會有了合作的關係;在1970年代,位於台中的天主教瑪利諾會語言學校甚至參與了「高陳台灣白話聖經譯本(The Ko-Tân Colloquial Taiwanese Version)」[12] 的編輯。
遷移至台灣的天主教瑪利諾會反映了其鑲嵌在台灣社會紋理中的在地化歷程,而參與台語教育和台語聖經的編寫則是此在地化歷程的標竿。
醫藥手冊的作者為瑪利諾會的王澤民(James A. Collignon)神父,他在序言中寫道:
(the book) has been prepared for the layman, not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for the foreigners who speaks Chinese and who needs to know words that have reference to medicine…of a non-technical nature. …
這更確立了「在地化」為隱含在本書的重
要旨趣。本書目的在使非醫療技術專業的人員以及能說華語的人,能夠透過非業術語去了解必要的醫學知識,並且知道某些醫學語彙的台語說法。
這本書的內容僅僅九十六頁,以英文字母為順序,從第一個單字abdoman到最後一個詞Yellow fever,每一個英文的醫學詞彙,後面都會有三個欄位,分別是華語漢字、白話字、華語音標(採用威妥瑪拼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白話字的上頭會特別以數字標出聲調的變調;當台語詞與華語詞無對應時,則只有寫出白話字。
本書雖然並不定位為醫學教科書,但它是將醫學專業術語轉譯給非醫學專業背景的人很好的文本範例。這在注重醫病關係的今日,相當值得吾人參考。

註解:

[1]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鄭詩宗醫師提供資料。
[2] 本書收藏於台大楊雲萍資料庫。
[3] 資料為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楊允言助理教授提供。
[4] 朱真一,2013。
[5] 大正六年即1918年。
[6] 横浜市中区山下町一〇四番地,福音印刷合資会社。
[7] 為了與宣教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區別,通常稱此位馬雅各醫師為馬雅各二世;他是宣教師馬雅各的次子。
[8] 現今之彰化基督教醫院為1896年11月,由蘭大衛醫師和梅鑑霧牧師(Rev. Campbell N. Moody M.A., D.D.,白話字名:Mûi Kàm-bū)共同創辦。
[9] 感染人類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日治時期台灣的鉤蟲病患者主要是受到十二指腸鉤蟲感染。劉翠溶,2008,頁 523-590。
[10] Jefferys W. and Maxwell J., 1910, pp. 181.
[11] Madsen R.,2012。
[12] 此聖經一般稱之為「紅皮聖經」。該聖經的特點是採用台中腔台語書寫,完全擺脫舊譯本(巴克禮聖經)中廈門話的殘留;而該聖經的印刷成品未及面市隨即被警總沒收。參閱:梁淑慧,2004。

中國歷史十大商邦的商業模式



中國商幫歷史悠久。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廣東(珠三角和潮汕)商幫、江西商幫、龍遊商幫、寧波商幫是為十大商幫。
其中晉商、徽商、潮商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由於地區和歷史原因,各商幫特點不同,北方善義,南方善商;北方厚重,南方靈活;北方重古典,南方更現代。


1、晉商:經營模式最先進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歷史上,山西商人稱為晉幫。晉商是明清時國內最大的商幫,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以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


山西商人曾穩穩地把自己放在全國民間錢財流通主宰的地位上,山西票號儼然成為清政府的“財政部”。這種作為都是大手筆,與投機取巧的小打小鬧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山西票號注重信息的捕捉與反饋,並視之為成功的關鍵。山西人能夠首創票號,他們長遠的戰略眼光和經商天賦無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山西票號堪稱現代金融業的雛形。


晉商的文化程度相對於其他商幫是比較高,他們的經營模式也是最先進的,股份制、資本運作等現代經營方式,已經在他們身上萌芽。晉商把商業作為一項崇高的事業,這是晉商成功的一大關鍵因素。


在實際經營中,晉商信奉關公,講究以義制利,義利結合,這是晉商價值觀的核心。而晉商所逐步探索完善的掌櫃制度,合理公正地界定東家與掌櫃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分紅與責任,並利用行會之權威培育從業者的誠信榮譽感,可謂最富中國特色的“委託——代理”制度,其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智慧,對當下的民營企業的組織管理,仍有啟示意義。


首先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實行經理負責制;其次是人身頂股制。這也是山西票號首創的激勵機制,把員工的利益與票號的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有利於協調勞資關係、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第三是管理監督機制。晉商一方面發明了聯號制即大號管小號的層級管理方式以加強自我約束,同時還創造了欽差制。這些管理制度有效地促進了晉商的迅速發展。


評論:文化乃商業之脈。


2、徽商:賈而好儒


徽商與晉商齊名,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無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徽州人都是經商能手,他們善於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在買賤賣貴的不等價交換中牟取厚利,大規模的長途商品販運是徽商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另外,囤積居奇、特權牟利、牙行製度、高利貸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與其他商幫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鄉,被譽為儒風獨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現賈而好儒的特點,他們的商業道德觀帶有濃厚的儒家味。


徽商很愛讀書,他們有的白天經商,晚上讀書,在路途中也是時時忘不了讀書。愛讀書給徽商帶來了“賈而好儒”的特色,既促使徽州成為文風昌盛之地,又對商業經營產生積極影響,使徽商稱雄於明清兩朝。徽商以儒家的誠、信、義的道德說教作為其商業道德的根本,使他們在商界贏得了信譽,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發展,是他們經商成功的奧秘所在。


評論:商人的務實和精明,加之厚重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樣的商人,真有魅力。



3、福建商幫:“內外勾結”


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他們走私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他們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內外勾結”的貿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見的經商方式,他們廣泛聯絡沿海居民,建立了許多據點,利用據點收購出海貨物,囤積國外走私商品,以利銷售,他們不僅在海營商,還有許多也是陸地商,水陸兩棲,海上貿易也做,陸地貿易也做。


明清福建商人,把國內與國外的貿易緊密地結合起來,努力經營,進行多種形式貿易,從而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商幫。


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福建商幫卻在海外南洋、台灣等地開闢出新的商業場地。福建商幫中的許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無畏地開拓海外市場,終於在福建幫這棵枯樹上開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幫的商業精神在海外華人和台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續。


評論: 盜亦有道。


4、廣東商幫:喜歡“頭啖湯”


粵商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遠離政治中心,不受所謂“正統”、“權威”觀念的束縛。粵商為了賺錢,天不怕,地不怕,擅打擦邊球、有冒險精神是其最為突出的特性。他們永遠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喜歡“頭啖湯”。


粵商以快制勝,出擊迅速。粵商從不將自己的生產經營局限於某一固定的框架之中,注重靈活變通, “上得快,轉得快,變得快”正是這種寫照。


粵商文化水平往往不高,自有資金不多,技術力量也不雄厚,但他們會“借”。一是藉錢發揮;二是藉才發揮。粵商文化信奉“開放包容不排外”,“不揾獨食、有錢大家賺”。


近代粵商發揚了古代廣東商人的冒險開拓、獨立進取的商業精神,而在參與國際商業貿易的過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種開放的心態。


在近代廣東商人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與近代商業文化的某種有效的結合與融合。而正是這種文化的發展與融合,也許才是粵商繼晉商、徽商衰落之後仍能發展,並進一步成長的原因。


評論:開放為經商之先。



5、寧波幫:創業上海首創金融


1984年,因鄧小平一句“要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的豪言壯語,“寧波幫”舉世聞名。


事實上,寧波商幫在十大商幫中屬於後來者。然而寧波幫在工商業、金融業等領域不但影響了江浙、上海的進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影響了中國工商業、金融業的進程。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民國時期,寧波商幫中新一代商業資本家脫穎而出,把商業與金融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寧波商幫以新興的近代商人群體的姿態躋身於全國著名商幫之列。他們所經營的銀樓業、藥材業、成衣業、海味業以及保險業,也是名聞遐邇。


寧波商幫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勢頭卻非常之快。他們的活動區域不斷拓展,最終形成四出營生,商旅遍於天下的局面。寧波商幫不僅善於開拓活動地域,還善於因時制宜地開拓經營項目。


他們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點,也非常實用:以傳統行業經營安身立命,以支柱行業經營為依托,新興行業經營為方向,而往往一家經營數業,互為補充,使自己的商業經營在全國商界中居於優勢地位。


評論:後來者居上。


6、陝西商幫:盡可能追逐厚利


在明代的商業界裡,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陝商幫。


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四川獨立發展,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陝西商幫生財的行道較多,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江西商幫相似。陝西商幫是一個綜合性的商幫,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與一般商幫相同:盡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陝西商幫以鹽商最為著名,經營佈業、茶業和皮貨業也是陝西商幫盈利的重要途徑。


雖然貴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且民風習俗與山西商幫相近,但在外人看來陝西商幫見識短淺,在各個方面都無法與晉幫相比。而對於商業資本的使用上,陝西商人採取的是土財主方式,很少有人投資手工業,這與江南地區商人積極發展手工業的情況恰恰形成鮮明的對比。


評論:逐利是商家本性。


7、山東商幫:重在一個“義”字


山東商幫有山東人的特點,重在一個“義”字上。正因為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顯得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總起來講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講求信用的商業道德和規範的商業行為。


同時,在山東商幫中,主要是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魯商大部分可以說是封建性的商人。歷史上的“魯商”雖不如晉商、徽商那般輝煌,但興盛時也曾控制了北京乃至華北地區的綢緞布匹、糧食批發零售、餐飲等行業。特別在東北地區,魯商有著地緣、人緣的便利,曾在那片“商場”上縱橫馳騁,名重一方。


山東商幫經營總體看有兩種方式:一是獨資經營;二是合夥經營。在獨資經營中,一般情況是本人或本家族是大商人,資本很雄厚,當然也包括不少資本較少的小商小販。


他們規範商業行為主要表現在與生意對象間的信義約束,按約定俗成的規矩辦事;在合夥經營中,山東商幫的規範行為有點像現在的股份公司的做法,合夥人之間先立合夥合同,據史料,往往邀同親好友作見證,以示恪守信用。


點評:信為經商之本。


8、龍遊商幫:手段最為高明


當徽商、晉商在商場爭雄之時,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個頗有影響的龍遊商幫。歷史上所稱的龍遊商幫,實際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團,其中以龍遊縣商人人數最多,經商手段最為高明,故冠以龍遊商幫。


龍遊商幫雖地處偏僻,卻有著開放的心態,在觀念上也比較新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上,即投資上的敢為天下先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


明清時期,許多商人將經營商業所賺得的資金用來購買土地或者經營典當、借貸業,以求有穩定的收入。而龍遊商敏銳地意識到,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必須轉向手工業生產和工礦產業上。


他們果斷地投入於紙業、礦業的商品生產,或者直接參與商品生產,使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給當時封建社會注入了帶有僱傭關係的新生產關係。


龍遊商人還不排斥外地商幫對本鄉的滲透,並且相處友善,吸收外地商人於己幫,推進了龍遊商幫的發展。


龍遊商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是他們良好的經商心態的反映。他們雖然是出自一個偏僻之地,既無官府支持,又無強大的宗族勢力作堅強後盾,但他們卻能在強手如林的各大商幫中崛起,自立於商幫之林。


評論:窮二代的突圍。


9、洞庭商幫:聰明的商幫


幾乎就在龍遊商幫興起的同時,另一個商幫在中國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覺地興起了——洞庭商幫。


當年範彝財色盡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艷羨。他經商成功,一定給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洞庭商幫是在明萬曆年間才初步形成。


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這是聰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這樣聰明的商幫。洞庭商人沒有與徽商、晉商在鹽業和典當經營上爭奪市場,而是揚長避短,穩中求勝,利用洞庭湖得天獨厚的經商條件販運起米糧和絲綢布匹。


他們還不斷更新觀念,開拓經營新局面,向外部世界發展著。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在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鑽天之術,開闢了買辦業、銀行業、錢莊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從事著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活動,由此,洞庭商幫產生了一批民族資本家,走上了由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發展的道路。


評論: 審時度勢是商人的天性。


10、江西商幫:講究賈德


江西商人絕大多數是因家境所迫而負販經商的,因此,小本經營,借貸起家成為他們的特點。他們的經商活動一般是以販賣本地土特產品為起點,而正是江西商人這些獨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幫具有資本分散,小商小賈眾多的特點。


除少數行業如瓷業比較出眾外,其他行業與徽商、晉商等商幫相比經營規模就要顯得相形見絀,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極為有限。


當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經就這樣描述江西布商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另外,江西商人濃厚的傳統觀念、小農意識也影響到他們的資本投向,只求廣度,不求深度。


所以,儘管江西商人人數眾多,涉及的行業甚廣、經營靈活,但往往在競爭中容易喪失市場。


江西商人講究賈德,注重誠信是江西人質樸、做事認真的性格的一個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頭腦中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


江西商人還善於揣摩消費者心理,迎合不同主顧的要求。總之,以銷售盡手中的商品和捕捉商機為原則,這是江西商人發財致富的經驗總結。


評論:草根起家,更懂消費者的心。


歷史的變革加上我們安土重遷,這些商幫並沒有像國外的一些家族一樣,世世代代傳承,甚至控制國家命運。但大漢民族的智慧之光還是可以從商幫中窺視到痕跡。如果你正在創業或者已經成功,希望這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示。


作者:徐國良博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博士

成本更低更安全!南韓科學家研發「海水電池」有望取代鋰電池

成本更低更安全!南韓科學家研發「海水電池」有望取代鋰電池


利用水力發電相信大家聽得多,不過又有沒有想過海水都可以作為原料來發電呢?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UNIST)的研究人員近年正正就集中研發一種海水電池,不但比鋰電池更環保及更低成本,而且更可顯著減少起火風險,目前研究團隊正積極進行改良,並期望稍後時間可推出市場。
據了解今次這個海水電池研究項目的成員同時還包括韓國電力公司(KEPCO)及韓國東西電力公司(EWP),兩者將會於 2018 及 2019 年分別再投入 30 億及 20 億韓圜,以便 UNIST 有足夠經費可以改良電池以供商業用途。由於海水電池用來發電的鈉是地球蘊藏量第六豐富的元素,因此不但成本比鋰電池更低,同時海水保持在熱流體狀態亦可降低起火風險,可說是好處多多。
留意海水電池的運作原理與鋰電池相似,透過充電時將鈉離子儲存於陰極,然後放電時鈉與水及氧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氫氧化鈉,過程中便會釋出電力。至於海水電池之所以仍未能投入商用,主要問題是電力輸出較低,因此研究團隊目前正不斷改良電池幾何形狀設計,去製作出各種尺寸及形狀電池,從而希望將充電率提升至 20 Wh,如此一來即有望取代鋰電池成為新一代儲能媒介。
來源:Phys.org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超級電容在Beacon/IoT應用 提升電池使用效能

超級電容在Beacon/IoT應用 提升電池使用效能
2017/02/13 


隨著物聯網被視為下個科技大事,IoT、Beacon連網裝置設備的電池需求進而帶動超級電容的應用。電池使用效率在電池模組是2.6AH、負載電流3.76A設定下,觀察電池模組重負載的溫度效應,發現一般電池的能量熱損耗溫度增加24.9℃,但導入超級電容5mF後,溫度僅升高6.5度℃,隨著大幅降低電池的熱損耗,可達到延長電池使用時效的效益。

唯電科技總經理劉宏彥指出,電池模組閃光負載將產生壓降。也就是電池模組開始有重負載,連續拍照與閃光使得電池過度放電而造成電壓降低,電位不穩定、溫度升高就可能意外當機等問題。但加裝超級電容即大幅改善電池過放電問題,提升電池電壓穩定、電池回電快速。

最主要因素是超級電容具備「高功率密度」與「快速放電」特性,即時分攤負載電流、降低電池因重負載衝擊導致內阻升高、引起溫度升高的惡性循環風險。第二則是Vdrop(電池壓降)減少表示電池可以快速回電、提高系統穩定性。再者,電池搭配超級電容即可提升冷啟動電流(CA/CCA),讓馬達/引擎等負載啟動更順暢。

至於Beacon/BLE 通訊模組實際案例,唯電科技的客戶嘗試在C218焊上UTC 1mF超級電容,插入低電量電池後,測出工作電壓2.5V,測試波型供電從400mV的 Vdrop(電池壓降)下降到 40mV的具體效果。

另一個案例則採取超薄型Ultra-Slim超級電容0.25mm,組合到0.8mm厚度的智慧卡片中,UTC超級電容可即時輸出高電流密度供應通訊、螢幕更新等能量來源,並可當作室內定位與內容顯示的應用。

目前UTC超級電容的應用領域廣泛,包含動力電池組、智慧上網裝置、SSD儲存碟、物聯網/電子標籤 無線感測、智慧卡/穿戴式裝置。

金屬氧化物超級電容有幾項優勢:1. 平面式結構厚度0.25mm是全球最薄超電容;2. 疊層式結構彈性的電壓範圍、可根據應用條件與環境因素提高Safe Margin設計,工作電壓20V以內可達到一顆到位的設計、無須平衡線路;3. 無隔離膜不起燃燒、Hermetic Package環境濕度不影響元件特性;4. 充放電循環壽命長達1億次 Cycles;5低溫特性良好,操作溫度區間為-40℃~+70℃。


方便性、能量密度、安全性、應用場景等各方面表現都更優異的奈米液流電池最終能打敗鋰電池嗎?

  當莫妮卡開著她的電動車前往母親家時,車上的電池指示器顯示需要重新充電。她在一個充電站停下來,在加油站刷了信用卡,把噴嘴插入車內,並在5分鐘內將400升用過的奈米液體換成新的。在她等待的過程中,一輛油罐車開過來為充電站補充燃料,交換數萬升充滿電的燃料。莫妮卡關上她的電動車的加油...